現在賣大腸蚵仔麵線多加入大腸、蚵仔兩種主料,其實兩者擇一作主角為佳,不可太貪心;兩樣都愛,往往一樣也愛不到。
此物鹹中帶甜,源於廈門、泉州一帶的小吃麵線糊,卻已發展成不同的形態。泉州的麵線糊接近廣東粥製法,以麵線為底,盛於小鍋中,再下肉、肝、腸、腰等物,煮滾配油條吃。廈門的麵線糊則多用豬下水煮高湯,再將麵線在滾湯中煮成糊狀,摻入豬血、芹菜,吃時常搭配各種滷料或油條。
麵線易爛,雖曰麵線糊,仍須避免煮成漿糊,須糊而不爛,糊而不亂;好吃的麵線要滑,滑中猶留著些咬感。
金門的麵線糊屬蚵仔麵線,乃以野生石蚵為主角,所用麵線為當地特殊的手拉麵線,較具韌性,是金門人常吃的早餐。有些店家會添加豬腸、豬血煮,並配油條吃,食法接近廈門。
麵線下鍋前須先用清水洗過,以維衛生。有次誤信媒體推介,到西園橋下吃蚵仔麵線,蚵仔又肥又鮮,可惜麵線有一股蟑螂屎味,令人倒胃。麵線忌冷,冷掉即難以下嚥,食用得保持能燙嘴的熱度。最好能邊煮邊賣,不要一次煮太多,因為麵線若擱置過久,即失去口感,吃起來真的像漿糊。
雖然配料和麵線都和在同一鍋裡,然則烹調之初,不管蚵仔或大腸,都不宜跟麵線和在一起,而是分鍋來煮。高湯勾芡後,才加入麵線、蚵仔,或滷煮熟的大腸拌合。勾芡勿太濃,太白粉若未溶解化開,摻雜在大腸、蚵仔、麵線中,狀甚恐怖。
現在賣麵線糊的多加入大腸、蚵仔兩種主料,混合了南北物產。其實兩種食材味道殊異,性格相左,並不適配。我主張大腸、蚵仔兩者擇一作主角為佳,不可太貪心;兩樣都愛,往往一樣也愛不到。
賣麵線的店家常會供應辣椒、香菜、烏醋或蒜蓉,給客人自行調味。其實麵線的美味關鍵在於羹湯,羹湯不佳,非強烈的調味料所能搶救。
若是以牡蠣為主調,湯講究鮮,蚵仔麵線的高湯不妨多用海產如蝦、淡菜、蟶、蠔或海菜之屬。
牡蠣之美在其裸身,不僅令湯頭鮮甜清澈,由於未加粉飾,亦呈現一種袒裎來相見的態度。蚵仔切莫裹粉,須用未泡過水的鮮蚵,大火稍燙即成,不可在水中煮超過一分鐘,否則蚵仔失水,即失去肥嫩之美。很多商家燙蚵仔,動輒裹太白粉,委實是習藝未精。蓋那鮮蚵極其鮮美柔弱,不愛太白粉的蒙蔽,也禁不起滾水折騰。
若是大腸當家,則大腸須滷得入味,其高湯宜用豬大骨,和豬腸一起熬煮,令油脂融入湯水之中。若要豐富湯頭的層次,可另加鮮筍、柴魚或蝦米提味。大腸的香是一種油香,腸子務必處理乾淨,滷煮到軟韌適度。
台北西門町的阿宗麵線,賣的是大腸麵線,雖然有一爿小店面,卻不提供座位,食客須端著碗,捧著燙嘴的麵線或站或蹲,在騎樓下、在馬路旁吃,蔚為奇觀。更怪異的是顧客經常大排長龍等待,再端著那碗麵線到店家設在柱子旁邊的調醬台,加一些符合自己口味的調味料。
阿宗麵線太出名了,連百貨公司也設有據點。其實好吃的麵線很多,位於師大路的阿鑫麵線,滋味細緻、美好,不遑多讓。從前阿鑫麵線也吃得到蚵,苦於優質鮮蚵難覓,索性放棄,讓大腸扮獨腳戲。感謝阿鑫找不到好牡蠣,我們從此才有更美味的麵線。
「二魚文化」創立之初,在師大創新育成中心租借辦公室,對面就是阿鑫麵線,我幾乎每天下午都吃一碗大腸麵線。創業惟艱,剛開始還常自己推著手推車到和平東路的郵局寄書。出版是夕陽產業,有時不免忐忑於自己的抉擇與決心;阿鑫麵線往往令不安的精神篤定。阿鑫它的辣椒極烈,鮮豔的色澤十分誘人,每次都吃得我頭皮冒汗如湧泉,天空忽然亮了起來。
大腸蚵仔麵線多以攤販形式存在,因而較一般餐館無常,初見才鍾情,怎知它忽焉消失,杳無蹤影。從前木柵游泳池門口有一攤大腸麵線,甚是好吃,我每次游完泳必定吃一碗,元氣淋漓。我搬離木柵前,某一天,它竟飄然離我而去。沒有跡象,沒有道別,我感受到命運的殘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