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異常的不只是氣候,市場也在改變。
舉例來說,新聞常在講「三大法人如何如何……」,可是以前說自營商、投信、外資是三大法人,因為他們的動作會主導台灣股市的發展,所以要查其言、觀其行,當作進出的依據。可是現在的實況還是這樣嗎?今年非常明顯,外資才是主導台灣股市走向的最大單一力量。
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當金融業紛紛走向金控公司大型化之後,看天吃飯的證券自營業務,在業務穩定發展的要求下,自然只有日漸萎縮。想想看,強調風險控管的傳統銀行家,要如何去接受操作股票所帶來的不確定風險?更何況這三年來,自營業務往往是券商事業部門的虧損來源,無怪乎自營商在市場上的身影逐漸淡出。
投信是另一個故事,看起來蓬勃發展,實際上跟安樂死差不多。
從證券投資信託公司的家數一年比一年多,所發行管理的基金支數成長統計來看,這個產業是大有前途。可是再分析資產內容,沒有成長的,除了客戶的財富之外,整體投信公司所管理的股票基金規模,事實上也是萎縮的。五年前投信公司所管理的股票基金,還有三千億元台幣左右,奮鬥五年之後,現在他們管理投資台灣股票的基金規模,剩下不到兩千億元。共同基金的交易量之所以還能占一定的比率,主要原因是基金經理人遠高於市場平均的買賣周轉率,所以少少的錢,可以為證券經紀商創造大大的業績。很明顯的,這樣的績效、這樣的投資邏輯,不太有參考的價值。
花了那麼多篇幅,只想說一件事:世界不會停滯不動,過去重要的資訊,現在可能一點影響力都沒有!同樣的,最近常會看到的分析,九月通常不會漲,中秋節前後股市氣氛不佳……等等;再加上這兩周來,指數雖然從五千三百點漲上來,可是成交量一直不大,成了技術分析派說的「量價背離」,更叫投資人心慌慌。買、賣、或者持有?可真是大考驗。
如果依前面說的三大法人模式來看,答案其實很簡單:持股續抱,有錢再加碼。為什麼量不大股價可以漲?因為籌碼安定。
可是,增資股出籠,加上那麼多公司發行海外可轉換公司債,而且這些可轉債很多都被轉換成股票賣回台灣市場,甚至,還有人說,國安基金已經在出脫持股,所以籌碼並不如想像中安定。
股票供應增加是真的,但是換一個角度,這麼多籌碼散出來,結果股價還漲,那又是誰收走的?難道上周提出來定存金額減少的統計,不能引起一些聯想?在比較利益之下,現階段投資股票還是比較有利的。
我不是死多頭,只是研判並追蹤趨勢而已。資金的流向、景氣循環的方向、企業獲利的成長,都支持多頭趨勢仍在進行中;為什麼要因為吃月餅就改變看法?(作者為資深股市投資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