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再不景氣,黃小楨的第二張專輯《黃小楨》,仍然擺明跟主流流行劃清界線,她的新專輯一出,便讓人捏把冷汗:「擱在作心酸的嗎?到底要賣誰啊?」如果純靠口碑能讓她的專輯賣相更好,更夠資格繼續出第三張專輯的話,那我可要大力地推薦,少了這號新生代歌手,對歌壇絕對是損失;損失在哪?少掉個嘴巴能唱、大腦能思考的歌星,少掉個頗有詩意的歌者,少掉個還滿有理想的歌手……。
新專輯《黃小楨》裡充滿黃小楨自溺的情感,如果聽眾沒有「耐心」與「體諒」,並不容易欣賞專輯裡支離破碎的思緒與意象式的情境,自我而帶有個性的表現手法,讓專輯呈現非常極端、近乎分裂的面貌,一個是黃小楨私密式語法所展現女生的敏感思路,纖細、浪漫、稚嫩;另外一方面,曲風與歌聲趨向效法歐美搖滾女聲的表現方式,大方、直接、外放……,因此專輯裡黃小楨自信地侃侃而唱,企圖表達的內容卻像意識流般雜亂無章,很大女人也很小女人,整張作品流露著文學氣息,同時令人聯想到其他創作歌手陳珊妮、雷光夏……。
專輯的十首作品裡,僅有四首國語歌曲,其他六首為英文歌曲,這或許是創作者信手拈來、或許是刻意的安排(從第一張《賞味期限》起就是如此);在講究「本土化」的時潮中,除非是翻唱西洋歌所製作的專輯,近年來大量運用英文歌詞實不多見。
我本人很喜歡這種安排,理由是:一首歌一定有最搭配的曲與詞,我們比老美或日本人幸運,在被他們「文化殖民」過後,相對的也多了許多語言可以運用||更有機率找到最登對的詞曲搭配,用最對的語言、韻腳來搭配旋律、節奏!
我可以替黃小楨辯解,那不是創作者的孤芳自賞,也不是抬高姿態的宣示,應該是創作者的直覺,決定了自認最好的表達方式,你要我推薦專輯當中的曲子,我告訴你,每首英文歌都很好聽。
吉他、低音貝斯,加上黃小楨的「語焉不詳」,構築出一張質感極優的專輯,《黃小楨》是今年上半年度國語流行歌壇非常值得收藏的聲音,雖然你在排行榜的前十名裡找不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