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6208 00900 00896 天氣 AI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念科技不再吃香?大學生最愛讀這些

念科技不再吃香?大學生最愛讀這些

聯合報Focus

教育

2016-08-29 09:56

近十年,大專校院學生就讀的學科領域,人文、社會持續增長,但是讀科技類的人愈來愈少。
學者擔憂,科技相關產業是國家發展重要指標,但學生不愛念,長期不只影響學術研究能量,產業也無高階人才可用,對產業升級及轉型不利。


一手掌握觀點新聞,立即下載「聯合報Focus」APP→ http://hyperurl.co/focus4bt  

大學生愛讀什麼?教育部近日發布最新「大專校院學生就讀學科領域概況」,發現不論是學士、碩士或博士,三大分類中,人文、社會兩大類就讀人數及占比都呈現增長趨勢,唯有過去被視為熱門科系的科技類「走下坡」,人數、比重都減少。

人文、社會人數增 科技類反減

教育部將國內學門分為三大類,科技類主要涵括工程、醫藥衛生、電算機等學門;社會則包括商管、民生、社會等學門;人文包含人文、設計、教育等學門。

教育部統計,104學年度與94學年度相比,社會類在三大類中占比增加4%,變為39%;人文占比上升3%,增為19%。只有科技類不增反減,人數減少7萬人,占比從49%下降到42%。其中人數增加最多的學類則為社會分類中的餐飲服務、觀光休閒,10年下來各增加36211人及27091人。


近年政府大力推動觀光,餐旅業商機高,吸引不少學生投入行業就讀。 圖/報系資料照

餐飲觀光、設計領域夯

教育部分析,社會分類學生人數增加,與近年政府大力推動觀光、餐旅業商機高,加上網路名人加持效應,帶動觀光與餐飲系所增設、學生湧入就讀有關。另文創及網路產業抬頭,設計領域就讀人數增加,人文分類整體也呈現增加趨勢。

曾任設計暨藝術學院院長的大葉大學副校長梁卓中觀察,設計類學科興起,與近年台灣社會創業風氣興盛有關,微型創業仰賴大量設計人才,帶動學生往這此領域發展,目前還沒有過度飽和問題。

學者憂影響研究能量及產業發展

科技類就讀比率下滑則讓不少工科學者擔憂。台科大工程學院院長劉志成觀察,這幾年工程領域不論在各就學階段,學生人數都明顯減少,學士人數減少與學生覺得工程辛苦、服務類科成主流有關,碩、博士班則可能因外界氛圍影響,不少學生擔心念完碩、博士找不到工作,寧願先到業界,碩、博士班已呈現外籍生多、本地生少的趨勢。

劉志成說,延攬優秀外籍生仍然很重要,但如何鼓勵本地年輕人再進入科技類相關科系、將傾斜的比例平衡回來也值得關注,畢竟產業要升級、轉型,都需要大量高階研發人才,外籍生畢業後不一定會留在本地,長久下來對於台灣高教的研究能量、產業人才需求都會產生影響。


教育部引用OECD統計資料,台灣三類學科分部結構與各國相較,以南韓、德國學生最重視科技,選讀比重皆超過4成5。 圖/報系資料照

與國際相較 德國、南韓重科技

依教育部最新統計資料,目前台灣大專校院學生在人文、社會、科技三大分類的比例分配約是2:4:4,社會、科技兩大分類幾乎平分秋色,與法國趨勢接近,科技分類比重則略低於競爭對手南韓。

教育部引用OECD統計資料,將台灣三學科分類的分布結構與世界各國相較,其中日本分布最平均,三分類幾乎各占三分之一;法國、紐西蘭等國則與台灣比重差不多,社會、科技各在4成左右。荷蘭則以社會類學生最多,占4成5,南韓、德國以科技類為重,科技比重皆超過4成5。

人才需求是循環 到了谷底會再增

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台大應力所教授王立昇指出,教育人才還是要和社會需求結合,才不會有學用落差,過去服務類快速成長,但市場是否有這麼大的容量,近年已是備受檢討的議題,教育部在思考科系增減時,應擬定全盤規畫。

此外,王立昇也說到,教育單位還需要思考如何深化學生的職涯探索,現在學生缺少機會探索自己的興趣,容易跟著潮流走,所以才會在某段時間特定領域人才劇烈增減的情況發生。 

不過梁卓中認為,人才需求是一個循環,「到了谷底就會再增加」,科技相關科系在多年以前曾經到達飽和,加上社會環境變遷,才會出現傾向轉換,當設計、餐飲等領域供給過剩時,又會再做調整。

教部:會評估市場、產業現況


教育部表示,國發會定期都會提供相關部會重點產業人力需求,教部在核定系所及名額時,除參考國發會報告,也會詢問該科系領域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例如觀光詢問交通部,評估目前市場的人力狀況,提供給學校參考。

教育部說,學校為了招生考量,其實自己都會去思考及盤點系所及名額分布,畢竟現在學生、家長都非常重視就業前景;教育部也會依照註冊率適度調整名額,避免科系過度傾斜,但對於工業、農學等稀少類科,則不會予以管控,讓人才不會持續減少。

聯合報/洪欣慈 報導
聯合報/許俊偉、羅曉荷、范晏萍、吳懿雯 製作
主圖/報系資料照
延伸閱讀
跟孩子一起翻越阿爾卑斯山
跟孩子一起翻越阿爾卑斯山

2015-01-24

讓笑容洋溢在亞洲最美的友善城市 - 花蓮
讓笑容洋溢在亞洲最美的友善城市 - 花蓮

2017-08-30

阿爾卑斯山下的綠寶石   斯洛維尼亞   Slovenia
阿爾卑斯山下的綠寶石 斯洛維尼亞 Slovenia

2017-10-12

賞遊台北舊城魅力
賞遊台北舊城魅力

2017-10-17

來桃園地景藝術節 探索秘境之美
來桃園地景藝術節 探索秘境之美

2017-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