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持續關注輟學率是否每年都能往下降,甚至用降低輟學率來當做教育方針之時,有更多的學生雖然沒有輟學但是卻在學校停止了學習,虛度了光陰。在學校停止了學習比輟學的問題更嚴重。
校長覺得如果可以給這些孩子一個機會,一個讓他們可以表現的機會,一定可以增加這些孩子的自信心,但是要給這些孩子什麼東西呢?校長觀察發現,這些孩子每天在山上跑來跑去,體能都相當不錯,於是校長開始鼓勵這些孩子去練習田徑,結果初試啼聲,竟然在大大小小的比賽,奪下很好的成績,不僅讓這些孩子重新找回自信,而且更幫助了他們未來升學的路。校長很欣慰的跟我說:「他最感欣慰的並不是這些孩子為學校奪得獎牌,令他感動的是,這些孩子每每在比賽來臨之前,都會在放學後自主性的留下來練習。」校長說:「他無法知道這些孩子畢業後,或是長大後能有多少成就,但他可以肯定的是,當這些孩子未來碰到逆境時,一定會勇敢的面對,捍衛自己的榮譽。」
曾經有人問我:「你覺得班上第一名的同學與最後一名的同學有什麼差別嗎?」
我回答:「我認為最大的差別就在於自信心。」
但現今的教育制度摧毀了許多孩子的自信心,為什麼呢?
我喜歡將教育比喻成遊戲,現在的教育專家設計了一款教育升學的遊戲,你必須要遵循他的規則才能在遊戲中過關斬將,你無法新增專屬於你的角色,因為改版需要花很久的時間,而且不一定符合利益原則。當你過關了,你會得到一張證書,上面寫著:「恭禧你成為社會上有價值的人。」這不就是我們現在社會的價值觀嗎?
然而有很多的同學並不喜歡玩這款遊戲,有的同學喜歡玩舞蹈遊戲,有的同學喜歡玩創作的遊戲,當你強迫這些同學玩他們不感興趣的遊戲,可想而知,成績一定很慘,最後你也會得到一張證書,上面永遠寫著:「天資不敏,又不肯好好努力,跟不上同學的進度,希望再求上進。」
對於那些在學校教育裡挫敗的同學而言,不但認為自己是不如人的,甚至喪失了學習的自信心。然而當我們持續關注輟學率是否每年都能往下降,甚至用降低輟學率來當做教育方針之時,有更多的學生雖然沒有輟學但是卻在學校停止了學習,虛度了光陰。
校長跟我說,學校現在會針對每位同學做適性的輔導,有的同學喜歡唸書,有的同學喜歡跳舞,有的同學喜歡畫畫,有的同學喜歡田徑,學校都會儘量去提供這些學習環境讓同學去學習,如果同學喜歡的東西,學校無法提供,他們也會想辦法請外聘講師來學校教。
學校是提供孩子快樂學習的地方,讓孩子玩他們想玩的遊戲,每個孩子都是一顆顆不同的種子,他會在適合他的時間及空間逐漸發芽茁壯,只要我們耐心地予以灌溉與呵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