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學生拿著一本書,因為距離太遙遠,我看不到書名,但他的同學很快地唸了書名《XXX教我的事》,然後開始對其他的同學戲謔的說:「你們看!他在看這本書耶,好弱喔!要看也要看《秘密》什麼的,至少還可以中大樂透!」
突然有一句話抓住了我的耳朵:「拜託,你還在相信勵志書?!勵志書都是毒藥,騙人的!」
那是一群學生在說話,大概剛補習完吧,他們背著書包拿著雨傘,手上還掛著大包小包的袋子,裡頭裝滿著講義和書籍──是台北車站的常見景象。
有位學生拿著一本書,因為距離太遙遠,我看不到書名,但他的同學很快地唸了書名《XXX教我的事》,然後開始對其他的同學戲謔的說:「你們看!他在看這本書耶,好弱喔!要看也要看《秘密》什麼的,至少還可以中大樂透!」
有位學生拿著一本書,因為距離太遙遠,我看不到書名,但他的同學很快地唸了書名《XXX教我的事》,然後開始對其他的同學戲謔的說:「你們看!他在看這本書耶,好弱喔!要看也要看《秘密》什麼的,至少還可以中大樂透!」
身為勵志書的作家,我當下思考自己是否應該挺身而出,不過,決定還是不要淌渾水。
勵志書到底是拿來幹嘛的?看了到底又有什麼用?絕大多數的勵志書大多出自許多的成功人士,要嘛教我們厚黑學,要嘛告訴我們「不看會後悔」 ;其實很多時候,書中大多的道理我們都曾聽過,所以到底買來幹嘛?
以前我也不看勵志類的東西,因為我總是鐵齒的認為那些東西距離我們太遙遠,對自己沒有什麼用處,就像如果命理老師真的那麼神準,早該飛黃騰達!何必靠著洩露天機博得一份溫飽,為生活汲汲營營?
以前我也不看勵志類的東西,因為我總是鐵齒的認為那些東西距離我們太遙遠,對自己沒有什麼用處,就像如果命理老師真的那麼神準,早該飛黃騰達!何必靠著洩露天機博得一份溫飽,為生活汲汲營營?
就連出了兩本書、被市場歸類為勵志作家的我,還是認為成功和幸福都無法模式化,更不可能被簡單化。幸福、成功不等於A+B+C,的確,買了一本書,照著書中的指示去做,也不見得能夢想成真。
畢竟勵志書分享的是一個人的經驗,它無法為某個人針對不同情況,不同立場提出不同的建議,世上從來不會有兩片一模一樣的樹葉,每個人遇到的事情都是與眾不同的,盲目的相信勵志書籍所提供的公式也是沒有意義的。
我有幸出了兩本勵志書,銷售狀況還算不錯,偶爾也會在網路上收穫讀者的回饋,我才開始瞭解為什麼人們需要勵志類型的作品。
就拿我自己的讀者來說吧,有些人找不到生命的定位、有些人被病魔折騰著、有些人受挫於一時的困難,他們渴望改變卻找不到突破的出口,希望能夠找到讓自己生活的更幸福的辦法。勵志書就像一面鏡子,反應出社會大眾在當下所面對的壓力和困惑。
我曾經收到癌末患者的家屬寫來感謝信,謝謝我在他們無助的時候,寫了一段鼓勵他們的話;我也曾在簽書會的時候收到一張感謝的小紙條,他告訴我,在茫然是否該創業時,是我的作品讓他勇敢跨出那一步;還有許多轉職、考試失利的學生們來信,讓我發現原來人們在生活不如預期時,總是習慣用牢騷來撫平心中的一切怨懟。
逐漸的,當抱怨成了生活中的家常便飯時,就會有越來越多人容易不快樂。而我的作品有機會讓這些不快樂轉變成另一種讓他們前進的動力,這些作品就有其存在的意義。
人們需要激勵人心的力量,雖然勵志書的大道理我們都曾聽過,卻很容易忘在腦後,勵志書就像是記錄,隨時提醒著人們敞開心胸去看清自己,與周遭的一切人事物,拼湊屬於自己的無悔人生。也許就是因為激勵的效果無法持久,所以我們才每天都需要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