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我就不是一個愛看書的人,仔細算算,33歲以前,除了教科書外,完整看過的課外書,加起來應該不會超過5本;而不愛看書的結果,每次作文課,絞盡腦汁,就是擠不出幾行字,只能看著時鐘、搖著筆桿,任時光流逝;大學聯考時的作文分數,更是人生中的一大夢魘!
從小,我就不是一個愛看書的人,仔細算算,33歲以前,除了教科書外,完整看過的課外書,加起來應該不會超過5本;而不愛看書的結果,每次作文課,絞盡腦汁,就是擠不出幾行字,只能看著時鐘、搖著筆桿,任時光流逝;大學聯考時的作文分數,更是人生中的一大夢魘!
前幾天新聞報導,國人每人每年平均只閱讀2本書,韓國人平均閱讀10.8本書、新加坡9.2本書、日本人則有8.4本書,有鑑於此,江院長特別要求文化部、教育部通力合作,擴大閱讀基礎,改善國人閱讀風氣不佳的問題。如何讓一個人愛上閱讀?這個問題二年前小蝸牛曾請教過吳念真導演,吳導沉思了一下說:「很難!每個世代就是那群人而已....」
要改變一個人的習慣,的確不容易,但從吳導的親身經歷,或許可以看出一些方向。
吳導表示影響他一輩子能力的有二件事-讀報與寫信。
對當時不識字,但又想要知道外面世界發生什麼事的人,只能透過聽別人談論時事,才能打開通往外界的通道。而聽別人讀報,就是一個重要的方式。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無論是古巴飛彈事件、榴公圳分屍事件....透過讀報,一則則新聞,都成為吳導練習說故事的重要題材!吳導說,在這個過程中,除了累積大量的閱讀經驗外,更學會了編輯與轉述的能力,從眾多消息中,篩選出大家有興趣的題材;同時將枯燥乏味的內容,用台語把它轉化為一個又一個生動、具張力的故事,而這也奠立了吳導深厚的編劇、導演、講故事的能力。
而早期地方上的鄰居,很多都不識字,常常有急事時,需要寫信給外地的親友,只能找人代筆;當時吳導在地方上因功課出眾,已小有名氣,所以很多人就找他執筆代書,但幫人寫信並沒有想像中的容易,試想,要把台語口語化的描述(甚至帶有不雅的語助詞),化為信紙上的文字,不經一番琢磨,實非易事!
讀跟寫,是個良性的循環,讀得多,自然有東西可以寫;需要寫,自然就要找東西讀!無論閱讀或寫作,從生活中找題材,是唯一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寶庫!
那時,吳導還說了一個他在初一要升初二的陳年往事,卻深深影響了他的一生。那年暑假,老師出了一道作業“杜斯妥也夫斯基之卡拉馬佐夫兄弟“讀後感,吳導看了那本書的內容後,心想完了,看不懂就是看不懂,蘇聯人的名字,又臭又長,再加上書中參雜許多哲學思想,對一個當時14歲的小孩來說,真是欲哭無淚呀....當時一個金主叔叔跟他說:「你老師說這是一本世界名著吧!如果14歲的小孩看得懂的話,那就不是世界名著了.....」於是乎,吳導就寫下了那個暑假的心得報告,一開始四個字「我看不懂......」後面就接著寫為何看不懂的原因,以及如何賺錢買這本書的經過......而其他同學都寫著洋洋灑灑,內容詳盡的心得報告。
開學後的二個禮拜,成績公佈,吳文欽(吳導本名)100分,其他人0分,老師當著所有人說:「一群騙子!好可悲!你們都自己騙自己!」「那本書連老師都看不懂,你們看得懂?」「全班只有一個人誠實,文欽,把你那一篇心得唸一下.....」老師希望讓所有同學了解,讀書是一輩子的事,現在不懂沒有關係,可以慢慢學習,但是對自己要誠實。
從吳導的經驗,我想如果閱讀只是為了應付了事,囫圇吞棗,沒有經過沈澱內化,再豐富的內容、再高深的智慧,都還是原作者的東西。讀,是為了吸收前人們的智慧;寫,是為了留下自己最深的感觸!
這二年來,小蝸牛買的書、讀的書,已遠遠超越過去30年的總量,許多書本的右上角,留下大小不一的摺痕;許多名言佳句旁,貼著各種顏色的便利貼;名人的奮鬥史,總在心情沮喪時,聲聲激勵著自己繼續向前;溫馨的家庭小品,總在工作忙碌時,句句提醒著自己珍惜家人;企業的管理智慧,總在缺乏方向時,字字引導著自己突破困局。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轉變?2010年的徒步環島,是個重要的轉捩點。從北到南,走過無數書本裡陌生的景點,由於親身與這片土地的人、事、物,產生了最直接的互動,才發現別人筆下所說的—人情味有多麼濃、東海岸有多麼美、人文素養有多麼好....原來都是這麼真實的存在!但由於之前認識的非常有限,為了想進一步認識,只能透過大量閱讀,如同中了毒一樣,難以自拔,但也讓自己對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認識與情感。
培養閱讀習慣,我想坊間有許許多多的方法,但若要愛上閱讀,別無他法,只有當你真正對一個人、一件事或一個理想,感到興趣,並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時,「閱讀之毒」就離你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