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許多媒體曾經就是否應該開放晶圓廠西進大陸的各種意見與政策,予以長達一、兩星期大篇幅報導,最後,正反意見的代表性人物還在公視舉行電視辯論,才算告一段落。電視辯論後,我原本想在課堂上討論這個「熱門」話題,但是當我講完開場白,看著個個一臉茫然的學生,才發現班上約一百位同學中,知道有這一回事的不到十人,看到電視轉播辯論者寥寥可數。後來,我請學生寫下他/她們平日接觸公共議題的管道與經驗。
這種現象對民主社會的運作,並不是好消息,而這正是寫《網路會顛覆民主嗎?》的作者凱斯桑斯坦( Cass Sunstein 〉 的主要論點。 他認為,在民主社會中,人們應該有各種機會與各種社會議題以及意見「不期而遇」;另一方面人們也應該對於重大社會議題分享一定程度的共同經驗與了解。傳統的媒體如報章、電視/台等對促進這兩項原則有重要貢獻。根據桑斯坦的看法,傳統媒體正在被網路新聞所取代,而與各種議題/意見「不期而遇」的機會正在下降。
新聞上網之初,也有看法認為訊息將更快、更多元地呈現在閱聽大眾的面前。但是,不可忽略的是,閱讀新聞的方式也因此起了重大改變,閱讀新聞更像是在購物!現在上網讀新聞,新聞標題都用極盡聳動的方式在招攬你的「點選」。光看標題就沒啥興趣的新聞,只要不點選,它們的內容就像靜靜地躺在陳列架上未拆封的商品,是一點也與你無關。如果「閱讀新聞像在購物」,那豈不是像「如果教室像電影院」般的美妙嗎?
桑斯坦不以為然,他觀察到越來越多的美國人(尤其是年輕人〉 每天收讀為個人的興趣裁剪並量身定做的網路新聞,這樣的新聞往往過濾了個人原本就不感興趣的議題。雖然,傳統的傳媒也有總編輯在過濾新聞,但是無論如何,閱報或收看晚間新聞的人,即使只是瀏覽,也會有機會和各項國內外重大新聞「不期而遇」。相反地,個人化的新聞卻往往使閱讀者可以完全沒有機會知道他們原本就不關心的議題。
如果說民主社會的公敵是對公共議題懶得理會的公民,網路新聞正是提供了使人疏懶的舒適躺椅。在這張躺椅上,個人的舒適度可以達到最大化,因為你不喜歡聽到的意見、不想搭理的世界、和不想了解的人、事、物,全進不了這為個人量身訂製的空間。做為訊息市場的消費者,你的意願固然受到最大的尊重,但對於身在民主社會中的公民而言,人們互相了解的起碼意願,卻受到嚴重的威脅。
桑斯坦是一位芝加哥大學的法學學者,通常寫大部頭的學術論著,有鑑於他心愛的民主價值正逐漸受到新聞網路化的威脅,而寫了這本意在向廣大年輕 e 世代招手的書,從書的輕薄短小、文字的簡單易讀、到書名的網路色彩(英文書名為 "republic.com",沒錯,小寫的字體〉 ,無一不是在召喚 e 世代。
其實,他寫這本小書也是為了提醒年輕人:疏懶甚至漠不關心,最終受損的還是每一個公民「知的權利」。試想,當我那些學生,日後猶豫是否要去台積電「大陸廠」工作時,他/她可能完全不知道晶圓廠應不應該進入大陸「曾經是」一個被熱烈辯論的議題。
(作者任教於台大社會系〉
《網路會顛覆民主嗎?》,凱斯桑斯坦 (Cass Sunstein) 著,黃維明譯,新新聞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