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太恐怖,台北四、五、六月的舞蹈演出,簡直多到不可勝數,從雲門舞集、台北藝術節、兩廳院「海闊天空實驗舞展」到新舞台「五月舞風」,喜歡舞蹈的觀眾簡直無法休息。在這些舞蹈表演中,有幾場演出的特點我很感興趣,那就是結合多媒體形式的跨界媒材,除了音樂、聲音與舞蹈外,更加入裝置藝術、幻燈影像與光影流動,將單純的舞蹈變換成為一齣奇特美麗的故事,而且這些演出中還包括兩齣台灣本土的創作。
今年台北藝術節的舞蹈表演可說最多媒體類型的舞蹈演出,像是洛桑劇場《視覺與聽覺的草書》、動畫舞蹈劇場《非愛情故事》、艾雷那現代劇場《吞噬青春》、比利時終極舞團《有關借來的人生》,都不是純然的舞蹈、戲劇演出。
例如《視覺與聽覺的草書》就以空間與燈光交織出東方的禪意,讓舞台演員在光亮與黑暗間消失與浮現,配合流行音樂、日本樂曲、爵士樂,表演本身就是多媒體展覽空間。
《吞噬青春》則引用虛擬實境的創意,把現實影像帶進劇場裡,運用電影與剪輯,整個舞台裝置加上軌道螢幕,劇場空間就像是加上MTV的立體幻境,真人演出時,旁邊還可以播出角色成長經歷過程的恐懼與疏離。
來過台灣的比利時終極舞團,這次的《有關借來的人生》與上次演出截然不同,他們的表演當然舞蹈成分比較重,不過這次加入了編舞家溫凡德吉帕斯設計的實驗短片,影像流轉隱隱與舞者的肢體脈動相呼應。
由陳瑤導演、古名伸舞蹈團為班底的《非愛情故事》,號稱呈現台灣的第一齣精緻動畫舞蹈劇場,將電腦影像加上舞蹈線條,讓舞蹈與影像虛實交錯,時而各自游移、時而共同起舞。「海闊天空實驗舞展」的體相舞蹈劇場《生命||走向另一個世界的出口》則是重視影像效果的作品,編舞李名正與影像設計王志偉強調視覺觀感與感官,內容圍繞著人生在荒蕪城市的游離。
其實台灣在八○年代中期就嘗試過多媒體演出,只是當時電腦軟體與投影機技術不夠進步。根據同時也幫台北藝術節的影像工作者王志偉表示,這種多媒體表演的魅力就在於成功結合「影像」與「表演者」的符碼元素,因為多媒體影像魅力在於視覺溝通,它就像觀眾在家裡用遙控器轉電視頻道一樣,是一種跳躍性思考;而表演魅力則在於肢體語言,它的延續性則是直線進行,將兩條歪斜線互補地綜合在一起而不會打架,讓觀眾感受到兩者完美的關係,正是多媒體劇場的魅力。
編按:《視覺與聽覺的草書》於四月二十、二十一日於國父紀念館演出,《吞噬青春》於五月二十三至二十七日於實驗劇場演出,《有關借來的人生》於六月九、十日於社教館演出,《非愛情故事》自五月四至六日於國父紀念館演出,意者請洽(○二)二三九二五三二二;《生命||走向另一個世界的出口》於四月二十七至三十日於實驗劇場演出,意者請洽(○二)二三四三一六四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