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國中二年級學生陳怡璇的一封投書,像一根針,劃破了整個多元入學方案的假皮,長久以來積累在其內的瘀膿,爭先恐後地迸流而出,學生們的痛苦、家長們的憤怒、教師們的無奈,一下子全都血淋淋地攤在陽光下,控訴在龐大升學主義壓力下所衍生的各種扭曲變形的教育制度。
自學方案變燙手山芋 落得自生自滅
「自願就學輔導方案」(簡稱「自學方案」)是最早想出來被取代聯考的升學實驗方案,然而,台北市開始試辦十年以來,「自學方案」卻逐漸演變成校長們眼中的燙手山芋,目前除了至善、格致等少數國中全校實施自學方案外,絕大部分的國中不是完全停辦,就是逐年減少自學班的數目,「自學方案」未來要如何走下去,教育當局的態度也曖昧不明。
「自學方案」最受爭議的地方,就是採用固定比例的「五等第九分制」計分、分發方式。這個方式原是假定各學校皆採取常態分班,因此依照一般的學習表現狀況的常模,可將每班學生依比例分為優、甲、乙、丙、丁五等,但事實上,自學班的學生人數有限,固定人數比例的等第分配方式並不能如實地呈現個別學生與同年級學生的程度差異,而兩個學生的成績只差一分就有可能被編入不同等第,甚至被分發到不同學校的狀況,也造成了教師在評量上的困擾,連帶地引發了學生和家長們的反彈——「為什麼一個班級只能有四個人是優等?」「不同的教法和班級風氣對學生的學習會產生不同的影響,規定各等第的人數等於否定了教育對人的影響」等質疑紛沓而來。
對於固定比例「五等第九分制」計分方式的疑慮,再加上學生如果不能適應自學班的學習方式的話,只能轉到其他學校的普通班,不能留在原校繼續就讀,使得許多功課較好的學生家長不願讓小孩就讀自學班,造成自學班的平均素質愈來愈低落,學生升上高中後的留級率偏高,多數學校也不願投入資源在自學班的惡性循環。一位曾經擔任過自學班數學老師的教師就直言道:「許多學校的自學班到最後已變成了『問題班』、『放牛班』,有的學校乾脆所有行為偏差、有學習障礙、把需要特教輔導的學生都編到自學班,甚至把教學有問題的老師派去教,讓學生自生自滅。雖然上自學班保證了絕對的升學機會,但這樣的學習環境,真的就是學生和家長們要的嗎?」
申請入學只為比賽明星學生所設計
申請入學方案由各高中自訂申請條件,各校要求不一,不過歸納起來有幾個共點:一是要求申請學生的部分學科或各科總平均必須超過某個最低門檻,美育、群育、體育、德育成績必須為三至五等第以上;其次則要求學生必須擔任班級或社團幹部,或曾經獲得科展、演講、作文、美術、體育等競賽的獎項;三是要有學校師長的推薦函。只要超過某高中所設定的最低門檻,每個學生都可以向該校提出申請,而且申請的校數並不受限。
表面上看起來,申請入學好像給學生多樣的機會和選擇權,不過,事實上恐怕並不盡然。任職於金華國中的台北市教師會國中教育委員張素蓉表示,一般高中的申請入學名額都相當少,部分明星高中所定的門檻又偏高,絕大部分的學生很難達到申請標準,就算門檻定得很低也不見得對學生有利,因為報名人數增多了,率取率還是一樣偏低,基於申請學生素質不一的考量,有的高中還會以不足額錄取的方式,刷掉大批前來申請的學生。
例如,北一女中的申請入學名額為二十名,但去年最後僅接受七個申請的學生今年雖然多接受了約一倍的學生,但還是不足額錄取。北市復興高中則是另一個極端的例子,由於該校今年設的門檻很低,全部申請學生人數竟然超過五千人,每位學生的報名費為五○○元,學校收到的總報名費超過二五○萬元,但錄取人數不過四十人,率取率只有○‧八%左右,而且從申請報名到公布錄取名單,只有將近一個星期的工作天,最後學校也未說明學生被錄取或不被錄取的原因為何。
「申請入學制度其實只是為少數的比賽明星學生所設計的。」張素蓉指出,一般高中在申請學生條件相仿的情況下,通常都優先錄取在縣市級甚至全國級以上競賽中得過獎的學生,因為這些學生將來還會為各校在其他比賽中爭光,但能贏得這些大型比賽的學生畢竟只是少數,絕大多數的學生即使有發展各項特殊才能的潛力或興趣,還是不得其門而入。
推薦甄選形同幸運大摸彩
已在台北市試辦了四年的推薦甄選入學方案,主要是由各國中先訂條件,篩選出推薦人選,向各高中申請推薦,最後由各高中自行辦理個別的筆試、口試,決定最後的入選名單。
高中要開放多少比例的招生人數給推薦甄選、要分配各國中多少推薦學生數由各高中自行決定,不過,在台北縣市,除了部分高中會多給學區附近的國中一些名額外,為了公平起見,一般而言大多以每班一名為準,亦即,如果某國中的應屆畢業生有二十個班級的話,那麼該國中就只能向各高中各提出二十個推薦甄選的名單。
為了增加升學率和公平起見,絕大部分的國中採用校內學科成績總排名的方式來決定推薦人選,形成了國中校園內新興的異象:「撕榜」——校方將推甄各高中的配額做成紙條貼在牆上,讓學生依成績排名的先後順序撕走自己想要的「榜單」。各校計算成績總排名的方式不一,一般是以模擬考成績再採計在校學科成績,依不同比重混合計算,學校若採計國一、國二成績,學生們的升學壓力就相對提高,並擴延到在校的每一次考試。
要不要參加推甄、想撕哪張榜、應該撕哪張榜,每個學生心裡都有一把尺,福和國中三年級的黃姓男同學打趣地說:「我覺得撕榜好像幸運大摸彩。早在寒假撕榜之前,每個同學就開始在算計,我可以撕到哪些學校的榜,萬一我最想讀的學校已經全部被撕走了怎麼辦,就算我可以推甄到想讀的學校,以我的實力能不能通過那個學校的甄選考試,如果不能的話,我是不是要退而求其次,選一所比容易推甄上的學校,還是乾脆參加聯考,可是萬一我聯考失常又該怎麼辦?哇塞!你不知道,這種算來算去的心理壓力有多大!到最後,就只好先去考推甄再決定要不要去念,除了實力,也只能靠運氣。好不容易撕到了榜,又要準備那個高中的推薦甄試,又不敢放棄聯考的科目,時間根本不夠用,真是夠悲慘的!」
資優保送 名額有限搶破頭
第一年試辦推薦甄試時,各高中所開放的招生比例都很低,普遍不超過各校招生人數的一○%,使得北市的平均錄取率低於四%。因為發現經此管道入學的學生素質往往比以往聯考入學的學生高,第二年,景美女中率先提高推薦甄選的招生比例,北一女、建中等校也開始逐年調高比例,但僧多粥少,平均錄取率還是偏低,學生的升學壓力並沒有減輕,「沒通過推甄已經夠挫折了,還要再一次參加聯考,這是雙重壓力」。
「當初聽說要實施推薦甄選制度,讓學生五育均衡發展時,很多老師都很高興,覺得我們的孩子有救了!有些不擅長紙筆測驗的學生,可以讓他們用寫報告的方式,或是靠特殊才藝的方式,參加高中的推薦甄試。沒想到,學校還是用智育成績來決定推甄人選,各高中也還是用紙筆測驗來篩選學生。」張素蓉表示,資優保送方案雖然標榜重視學生的特殊天賦,但名額非常少,而且真正數理資優的學生根本不到全部學生的一%,也不是每個學校都設有音樂、美術、舞蹈等專班來培養學生,到頭來不擅長紙筆測驗的學生仍然被忽視了,擅長紙筆測驗的人還得樣樣都會,要去補美術、音樂、體育,要擔任班級幹部,還要參加各式各樣的校內外比賽。
此外,針對綜合高中及完全中學而設計的直升入學方案,也面臨名額逐年減少的問題。實踐國中教師吳明從指出,直升入學方案規定國中部的直升人數不得超過高中部招生名額的五○%,但部分完全中學及綜合高中為了最後發展為純高級中學,就想盡辦法讓國中部「超額減班」,希望讓國中部「自然消失」,有些學校則是為了招到外校所謂素質高的學生,盡量壓縮校內國中部直升入學的名額,或乾脆不採行這個方案,能夠利用直升入學的學生也就愈來愈少了。
基本學力測驗 全國大車拚
今年能透過自學方案、申請入學、推薦甄選、資優保送、直升入學等五個入學方案進入高中就讀的學生,粗略估計不到普通高中總招生人數的五○%,如果再以高中、高職學生數比為四比六來計算,七成以上的國中生還是必須參加聯考才能擠進普通高中,參加聯招的壓力並沒有因為多元入學方案就解除。
已確定明年將取代聯考的國中基本學力測驗,預定三月、六月各舉行一次,學生可選擇成績較佳的一次,以作為分發學校時的依據,新任教育部長曾志朗更在日前宣布,嚴禁高中另外辦理學科測驗或採計學生在校成績。雖然教育部不斷強調,基本學力測驗的考題很簡單,很多學生都可以拿滿分,但不少高中校長卻已開始擔心基本學力測驗的鑑別度不高,分發時恐怕會糾紛百出,而可跨區分發的方式,既違反了教育部「高中社區化」的政策,也將造成全國學生大車拚的問題,左營高中校長周忠信甚至憂心忡忡地問道:「大家都考滿分,難道最後真的要用抽籤的方式解決嗎?」
不少國中教師亦對此制度表示質疑,吳明從指出,基本學力測驗仍以紙筆測驗為主,而且是以電腦可判讀的單一選擇題為主,學生的國文作文能力、英語能力、研究能力也無法鑑定出來。為了求取最好的升學成績,除非第一次就考滿分,否則學生們一定會再考第二次,加上推薦甄選、申請入學等方案和各校的模擬考,勢必整個三年級下學期學生都處於考試、備戰狀態,正常教學活動根本無法進行。
綜合多元入學的六大方案可以發現,智育取材還是主要模式,目前教育部的基本學力測驗修正方案,只不過是從聯考的一試定終身變成二試定終身,學生的升學壓力並不會就此獲得紓解。如果教育部無法增加高中的數量,鼓勵各高中發展己的特色,放寬各種入學管道的門檻和招生名額,採取各種質化評量來取代單一的紙筆測驗,從對聯招制度文化的檢討中建立完整的配套措施,那麼,未來可能就真會如周忠信所說的:「單憑國中基本學力測驗要取代聯考,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製造更多的問題」,而多元入學方案,也就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