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天空》電影原聲帶中的流行歌曲,瀰漫著美國濃濃的五○年代時代氛圍。其實在配樂中,穿插時代流行樂的做法,在電影或是電視影集中屢屢可見,幾乎變成一種公式,這些古早歌,甚至可以視為「音效」。
比較「搔耳朵」的內容,反倒是安插其中的五○年代熱門曲子。由於影片背景坐落在美國五○年代,理所當然馬克伊夏安排多首當時的「熱門音樂」,不知是刻還是巧合,大致可以歸類為「搖滾」與「混聲」 ( Doo-wop ) 兩種性質。像Fats Domino 唱「 Ain't That A Shame 」、Buddy Holly 唱「 That'll BeThe Day 」都算是很古老的搖滾。聽兩位老兄唱歌,除了較強的節拍之外,很難看出往後搖滾樂的走向 (雖然現在我們都知道結果了!) 其實這些與貓王共處於同個時代,甚至更早出來搞搖滾 ( Buddy Holly 已被公認為全美第一位白人搖滾歌手) 的傢伙,現在都被供奉在搖滾名人堂裡。
馬克伊夏所選擇的抒情曲 ( ballad ) ,都是由當年紅極一時的混音團體 (Doo-wop Group ) 所唱;The Platters、The Coasters、The Cadillacs ……老一輩聽西洋音樂的台灣聽眾應該都不陌生。這些混音團體唱的多半是只有黑人才唱的「節奏與藍調」──近年來流行全世界的曲風,當初是美國白人社會都鮮少聽到的音符。The Platters、The Coasters 發跡於美國洛杉磯與西海岸,扮演開拓的角色,讓五○年代的流行音樂更加各色各樣。
其實從以往的電影《佩姬蘇要出嫁》、《回到未來》,甚至紅過一時的電視影《黃金年代》中,均大量播放過五○年代的流行音樂,不難感覺這些曲子所要造的舊日時光。音樂本身雖有音樂史上的時代意義,但重複的、被半強迫性的接收美式文化,聽多了總是覺得疲乏。倒是電視劇《艾莉的異想世界》,將五六○年代老掉牙的曲子重新編曲,並巧妙地融入九○年代的劇情裡,算是近年來好萊塢電影電視配樂與選曲上少有的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