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直到二○○二年起開放民營釀酒,才在短時間內脫胎換骨,成為亞洲最有活力的啤酒產區,從家釀、吉普賽釀酒廠到獨立酒廠,各種釀造百花齊放,帶入釀酒師技術與創意的個性精釀,風格獨具又融入地方風土,讓在地的味覺記憶,在夏末乾杯。
生物博士注入科學魂 釀出絕妙地氣
埋頭在實驗室做生物研究的林泰光博士,是「台灣艾爾啤酒」的創辦人兼釀酒師,走出實驗室,談起啤酒,從理論到實作均能滔滔不絕的他,本身就像是一部「啤酒百科大全」,帶領大家踏上探索精釀啤酒的知識旅程。
他回憶在美國密蘇里州做博士研究時,因鄰近百威啤酒總部的地緣關係,當地自釀啤酒的風氣頗盛,「啤酒的基本原料是水、麥芽、啤酒花與酵母,剛好實驗室又是在做酵母的細胞生理研究,同事們都在玩釀酒,那段時間,我學了不少釀酒相關知識。」
回台灣後,啤酒順理成章成為他轉化微生物知識的入門事業,二○一五年,他選擇落腳新北五股開設二百坪大的釀酒廠,同時也因艾爾(Ale)是世界上最傳統的啤酒釀造方式,便以「台灣艾爾」為名,藉此串起大家對品牌記憶的連結度。
林泰光憑著微生物研究專業,花兩年打造釀酒廠。
微生物酵母大軍 煉出優勢
不過,蓋一座酒廠需要的口袋深度可不淺,幸好,有發酵微生物的技術背景,讓林泰光在釀啤酒之外,還能拓展食品研究作業外的收入支持釀造事業,蒐集兩百多種的獨立酵母菌種庫、微生物及生化實驗室,都是台灣艾爾啤酒的獨門優勢。
事實上,本土物產豐饒的國家對啤酒發展很占優勢,在美國,林泰光和同事也多用在地物產來釀酒,尤其,啤酒花為影響啤酒風味成分與複雜香氣的關鍵。
然而,台灣氣候條件不利於啤酒花種植,以至於啤酒花、麥芽、酵母等物料都得從國外進口,這使得啤酒在台灣便成為道道地地的「舶來品」。大學主攻農業經濟的林泰光思考,若想要在啤酒原料上體現出在地性,就只能從台灣原生種的農作物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