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那裡都是賣豆腐的,喊一聲『豆~腐~喔!』全家大小就起床了,所以一聲豆腐天下白。」吳念真導演在田調會議中,示範了家鄉瑞芳山間小城,各式沿街小販到叫賣聲音,其中最早聽到的就是凌晨五點豆腐小販的叫賣聲。
把街頭叫賣聲當作息鬧鐘的童年,是許多人的兒時記憶。
(圖片來源:台數科集團提供)
「扣、扣」打著木頭板子通常是深夜的宵夜小販,那是賣麵推車。有時也有按摩的笛子聲,眼盲的老頭讓孫子走在他前面,手攙扶著孫子的肩吹著笛」早年居住台北的山城時,當吳導振筆疾書的寫劇本時,他窗外在深夜又會出現不同的街頭叫賣聲。
一種聲音,百種人生,在外送APP還沒有出現的之前,台灣傳統的食物與街頭交易是開著不同的交通工具,透過不同聲音來傳遞的。
《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前世在田調會議的名稱是《24小時沿街叫賣的聲音》。吳導希望我們從這些逐漸消失的街頭叫賣聲,穿透聲音背後的人生故事。
(圖片來源:台數科集團提供)
但這一集也是讓田調吃盡最多苦頭的一集。鹿港叭噗芋冰、員林爆米香、太平的麥芽糖、崙背流動磨刀車、草屯的賣菜車,梧棲醬菜車、東勢市場的豆腐攤….近三年的時間,幾乎在街上聽到罕見的叫賣聲,就會衝過去攔車、攔人…
「醬菜伯昨天去市場,撞到買菜的阿嬤,心情不好,收攤不做了」、「太平麥芽糖阿伯,晚上騎腳踏車要去逢甲夜市時,被車撞了,上了石膏,應該也沒辦法拍攝了」…
「撞到人,與被車撞」 在田調過程中,沿街叫賣,幾乎都是長者,交通風險,天氣因素,都會影響到這些主角,是否可以在街頭上繼續現身(聲)接受拍攝。
上個月,在《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尚未播出前,製作單位就接到基金會劉站長電話,希望能把片子燒給天上的陳新民阿伯(鳥來梨仔伯)看。
我們搶在有限的時間內,記錄這些在早年台灣,陪伴我們在童年記憶中,出現聲音與背影。
▲《真世代》第11集「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預告。(台數科集團提供)
※《真世代》每週三晚間九點於公視頻道、LINE TV網路OTT平台、台數科集團CH20(大屯有線、台灣佳光、中投有線、佳聯有線、新永安有線、大揚有線)聯合首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