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從繁華都市駛入偏鄉,4小時的車程相較於神父劉一峰奉獻台灣超過53年的歲月,車程時間實屬微渺。
走進玉里天主堂廣場,幾名志工正在做資源回收。二樓禮拜堂是劉一峰和院生每日做彌撒之處,十字架前用佛道教的紅龕燈,另邊安奉中華民族列祖宗牌位,這樣的擺設展現劉一峰跨越宗教藩籬的無私胸懷。
這位住在花蓮縣玉里鎮,國、台、客、阿美族、布農族等語都通的劉一峰(Yves Moal),1966年(民國55年)奉巴黎外方傳教會派任,離開法國家鄉「聖波勒德萊昂」(Saint Pol de Leon)。當年25歲的劉一峰,搭了一個月的船,遠行一萬多公里抵達台灣。
慈母教誨依良心過每時刻
劉一峰的雙親務農,他們常濟助蔬菜給窮人的身影,早已烙印在這位年輕神父的腦海。父母雖有不捨,仍願意將兒子獻給社會大眾,讓聖母精神化現於關懷苦楚的力量。臨行前,母親樂善女士(Marie Le Sann)叮嚀兒子劉一峰,要「依照良心過每個時刻」。
在新竹學了2年中文,劉一峰落腳花蓮縣玉里鎮,長年關懷街友與清寒家庭,藉由回收資源勞動,協助失業和失落人士重拾自信自尊。這期間劉一峰也協助法國神父博利亞、潘世光,合力編成《阿美族-法語辭典》、《阿美族-美語辭典》、《布農族-法語辭典》。
劉一峰在1999年接棒經營由神父顧超前創立的「安德啟智中心」。由於顧神父病逝前即有籌建「老人安養中心」的想法,讓智能障礙的院生有安養終老處,這些重擔,後由劉一峰承續挑起。
「神父好!」劉一峰神父每到之處,迎來的總是對方的歡欣問候。
為了籌措各項經費,劉一峰神父常上山採野果製果醬、砍野竹做掃把,院生們也做麵包和手工藝品努力籌款。劉一峰對於啟智中心院生手製的竹掃帚和拖把感到自豪,因為院生們多縫綁了封布補強,讓產品更為堅固,鄰近學校和醫院成了長年訂購大戶。
▲劉一峰(中)常誇讚並推銷啟智生手製的耐用掃帚。(圖片來源:楊仁甫 攝)
我們有義務要幫助他們安身立命
在另一處佔地500多坪的資源回收站內,廢電器等破銅爛鐵琳瑯滿目,60多位來自弱勢家庭與政府多元就業方案的人員賣力地分類、分解。異於一般回收場用火燒的方式,快速取得金屬,劉神父堅持以人工拆卸所有金屬類電器,避免二度污染,力行真正環保,也確保弱勢工人的就業機會。回收場的容器能補就繼續用,一些堪用的物資,則轉至二手商店販售。
回收物對劉一峰而言,並非垃圾,因為啟智中心和工作人員的開銷,部分來自賣回收資源的所得。工作人員指出,啟智中心每人每月的照護開銷約4萬元,但是超過半數的院生父母已雙重老化或離世,有的家庭經濟更是無法支付款項,這些照護花費的龐大開銷,就落在劉一峰身上。
▲劉一峰(左)堅持以人工拆卸廢電器零件,避免污染,也確保弱勢者就業機會。(圖片來源:楊仁甫 攝)
曾否擔心出現經費不足的窘境?
「我不擔心的,我對台灣人很有信心,興建怡峰園也很順利,有些捐款人會先來訪。其實,能幫助弱勢是很值得的事,弱勢群大多來自清寒家庭,我們有義務要幫助他們安身立命。我相信沒問題的,很多有愛心的人都會來幫忙。」劉一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