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工,顧名思義就是金屬工藝。
早年的台灣金工,多是師傅關起門來,小班制的傳授。
但近年來,當代金工的興起,
彷若一雙無形的手將這扇窄門打開,
搭配複合式媒材的多元創意,
以及如雨後春筍般半日或一日的手作體驗課程,
讓金工愈來愈好玩。
若不是帶有探訪目的性,很難發現,高樓聳立的台北南港車站附近,隱藏著古樸又靜謐的低矮平房建築,豎耳聆聽,從老房子裡時不時會傳出敲打金屬的規律音頻,這一片小隱於野的鄉土情調,正是從美國念「純藝術」歸來的呂燕華,理想中的創作祕境。
金屬裝飾
不燒製就不知的實驗性
過去我們認為的金工,多是從貴金屬凝塑出的創作,往往為凸顯其高雅珍稀的色澤,而把重點放在形的雕琢,非質的轉變。本來一直都是投注心力於繪畫領域的呂燕華,在國外接觸到金工世界,發現用複合媒材創作的樂趣,返台後,和朋友一起開設工作室,卻不走和多數金工藝術家相同的道路,而是結合自己的繪畫興趣,將重點放在一門古老的金屬裝飾藝術——琺瑯創作。
「琺瑯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有如實驗般的豐富多變,讓我想要一試再試探究其極限。」陳列在工作室牆上,一罐罐的琺瑯粉依據手寫數字標示成排並列,似乎注意到我們目光往旁側如色票般的掛飾望去,呂燕華解釋:「有些琺瑯粉不顯色,要經過燒製才能知道。」
她進一步介紹,這項元朝時從西方傳入的工藝,將釉料塗敷於金屬胎上,經過高溫反覆燒熔,熔結在金屬表面,就會呈現如玻璃般的色澤質地。
不過琺瑯的成色,除釉料底色外,溫度和時間,也會帶來不同變因,為了方便在工作室直接燒製成品,呂燕華還特地取電鍋蒸架結合鐵網,自製窯燒琺瑯的架台,觀察作品經火燒時的細微變化,這也是呂燕華口中「最有趣的魔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