縮小近二十倍的幾組課桌椅,放在桌上的椅子突然開始不規則轉圈,偶爾產生碰撞,這是去年七月頒發「台灣美術新貌獎」首獎得主,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碩士邱懷萱的雕塑作品「下課之後」。
邱懷萱
一方微型世界
視野反而更寬廣
邱懷萱一系列的微型創作,還有課本與書牆。不管距離求學時期多遙遠,校園生活對每個人來說,都占了很多回憶。她表示,「這很值得挖掘,即使課桌椅和書本只存在於記憶中,但它們早就深植腦海,我想藉由這種普遍性和觀眾對話。」另一方面,每個人的校園往事不盡相同,換句話說,是透過相同物件,引發不同故事。
問邱懷萱為何選擇以微型模式表現?她說,「因為把東西縮小,納入視野的範圍反而更廣,觀眾更容易把焦點放在眼前的事物上。」也由於微型違反正常尺寸,一下就能激起觀眾想像力,很快投入藝術家營造的世界。
邱懷萱的袖珍書,是利用機器裁切木材後剩下的邊角料,今年一月發表的「書中之外」是由將近兩百本小書構成,全尺寸僅如一張A4紙的書牆。她蒐集各種木料,每本書至少由兩種以上木材拼接而成,更細心安排色彩排列,整合書皮上的天然木紋與色澤,形成一幅有趣的圖案,作品既是雕塑,又宛如畫作。光這件作品,就要花費將近五個月製作。
前年邱懷萱在台南麻豆總爺藝術村駐村時,也將創作融入糖廠歷史背景,創作了甘蔗鉛筆、糖廠與方糖造型的橡皮擦和民眾互動,邀請大家在桌上畫圖,下一位再用橡皮擦擦掉,繼續塗畫。她認為「若沒有觀眾,我的創作就什麼都不是。」觀眾是作品的一部分,創作和人之間產生互動,才能完整一方微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