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姓農友憂心忡忡地來到教學醫院掛號,手中盆栽原本該是茂密濃綠的五葉松,卻從葉梢開始枯黃,經診斷後,發現並非是蟲害,而是土壤電導度過高,導致植物吸收水分及肥料能力下降。
農友這才緩緩道出,為使珍貴的五葉松常保鮮綠,似乎用了過多肥料,醫師建議可用土壤淋洗或盆栽換土的方式,減少盆栽中的肥料含量,果然不出二周,五葉松又重現蒼鬱挺拔的姿態。
能對症治病,提供對植物生物性及非生物性病因之診斷、治療及預防,進而兼顧友善環境及維護食安的目標,正是「中興大學植物教學醫院」成立的意義所在。
深入地方農業 讓植醫開枝散葉
中彰投是台灣農業大縣,當地農民最怕在快要收成時,遇上疫病蟲害讓心血白費。過去,他們只能向熟識的農藥行買農藥抑制病徵,或許植物病況不再惡化,但更可怕的是,農藥可能會隨著空氣和水飄散破壞土壤,甚至殘留在作物上,進入人體;因此,中興大學今年四月成立植物教學醫院,仿照人醫門診制度,設立病蟲草害科及生理障礙科,農民可以帶著生病作物前來醫院掛號問診,或用雲端進行網路問診,找到問題所在,或可避免過度及不必要的用藥。
從開業到現在,該院已累積有一二七件案例,曾任中興大學昆蟲學系教授,如今為植物教學醫院院長的唐立正舉例分享,「地球暖化嚴重,有時候植物不是生病,而是中暑,但部分農藥業者為了賺錢,一次用五、六種藥亂槍打鳥,或是利用翻譯名不同,像是霹力寧、陶太郎、百農靈等看似不同產品,其實皆為殺蟲劑陶斯松等方法,一次賣多款農藥,增加農民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