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守大學教授洪萬隆的演講「生活中的美感經驗」,提供了忙碌追求財富成功的人們一個喘息、靜思的空間;他建議藉由轉移注意力,去體驗生活中的美感,可以提升自己對於美的感知,進而耕耘出一個更豐富的美麗人生。
編按:高雄佛光山的南屏別院為了慶祝落成,在今年四、五月間舉辦「生耕致富」的系列講座,希望淨化人心。本刊特別摘錄其中三場講座的精華,陸續刊出,以饗讀者。
首先摘錄由義守大學講座教授洪萬隆所主講的「生活中的美感經驗」。他特別從美學的角度出發,提出了衡量人生成就的美感標準。值此經濟低迷、景氣不振之際,洪萬隆對「何謂成功人生」的思惟,格外值得省思咀嚼。
現代人追求的,不應只是做一位「有用的人」,而是要創造「美麗的人生」。有用的人,這個目標是客觀的,是以追求外在物質為衡量準繩,而美麗的人生則是內化的,標準在於每個人內心的「審美臨界點」。
怎樣的人生算是成功呢?愈有錢愈成功嗎?比別人多了一些物質享受,就代表你更成功嗎?在我看來,一個人的成功與否,並不是與他人比較,而是與自己內心的審美臨界點作比較。
美的要求:從態度出發
審美臨界點,是指評判事物是否符合美的標準,人人都不同。我有一次和太太去逛百貨公司,太太指著一件衣服說:「這種不好看的衣服,怎麼會有人買?」我跟她說:「每個人的審美臨界點都不一樣,這件衣服一定會有人看上。」一個禮拜之後,太太再去逛百貨公司,發現那件衣服果然被買走了。
從教育來看,社會向來提倡「有用的教育」,透過這樣的教育,有助於人們追求「客觀」的成功。但審美臨界點講究的是「態度」。
一位製鞋公司的老闆,有一天去視察生產線,結果把廠長叫來,指著一雙女鞋說:「你看鞋底的車線歪歪斜斜的,怎麼會這樣?」廠長回答:「這鞋子只賺十元,而且車線在腳底,哪個男生會彎腰去看?」這顯示廠長的審美臨界點並不高。
所以,當我們討論培養審美觀、提高審美臨界點時,真正的核心是要提高自我要求的態度。說到底,美是一種態度,不是一種認知。
美的體驗:從生活尋找
然而,拉高自我要求的態度、提高了審美臨界點,卻不代表你必須窮盡精神與物力才能滿足它。事實上,生活中處處存在值得深究的美。
我當年在中山大學教美學課時,都會請同學到澄清湖去欣賞柳樹垂枝之美。但總是會有同學回來之後說:「澄清湖有很多蜘蛛網,有什麼好看的?」我就說:「怎麼不從水中柳樹的倒影,去欣賞澄清湖?也可以在清晨去看柳樹垂條在晨霧裊裊中的姿態。」
我也會帶學生一起幻想,去西子灣看海時,我問學生:「你們認為,怎樣的海才算是美?」我舉例,海水的水波粼粼是一種美,若再加上夕陽有三分之一在海平面之下形成倒影,可能更美。同學們說:「可以加上白雲朵朵」、「孤帆點點」、「一架飛機飛過,機煙像白雲一樣留著」,一位女同學還說:「我要騎著掃帚飛過去」。所以,美是充滿想像空間的。
不同的系統,也有各自存在的美。舉例來說,美可以分為「形式美」與「實體美」,「形式美」是指對稱、平衡、變化等等,而「實體美」則是內涵、結構等,這兩者沒有誰優誰劣。有一句俗諺「癩蝦蟆想吃天鵝肉」,意指醜男想追求美女。從生物法則來看,這是兩種不同體系的生物。從體態來看,癩蝦蟆一個身軀四條腿,很平衡,是一種形式美,而天鵝則是不平衡的浪漫美。所以,兩者無法比較,美的系統不一樣。
接下來談談「美感」(人性)與「快感」(野性)的不同。在電影「惡魔島」當中,犯人被關在水牢,除了水之外沒有任何食物。犯人餓昏了,亟需要蛋白質,看到蟑螂、螞蟻就往嘴裡塞。這樣的畫面,讓觀眾看了怵目驚心。
但若在正常狀態下,一般人就會希望好好吃一頓飯,會講究一條魚要煎得好看、用蔬菜做盤中裝飾、使用刀叉吃飯等等。這兩人一樣都是吃蛋白質,但一個是「快感」(野性),一個是「美感」(人性)。我們應該追求享受、長久的美感,而不是短暫的快感。
美的分享:人性中的最光輝
最後,我們談從美感出發的教育。一個完人教育,會經過「感覺」、「思考」、「分享」三個過程。父母總是會把自己的「感覺」與「思考」加諸在子女身上,這其實是危險的。強制性的「加諸」,與啟發性的「分享」,兩者是極其不同的。
我家老二的讀書習慣很不同,考大學時,把參考書撕下來貼在冰箱與窗戶上,一邊聽著音樂一邊跳著舞看,我太太看了很火大,我就說:「別急!每個人的學習風格都不一樣,不必把自己的經驗強加於她。」結果,老二還是順利考上大學。
真正的「分享」,是感覺與思考的最後結果,也是人性中最光輝的事情,因為人在分享的時候,一定是找自己喜歡的人分享,這能讓美感體驗臻至完美。
一個念幼稚園的小孩,放學後一回到家就跑到廚房,要對媽媽分享今天在學校的趣事,但媽媽因為忙著做飯,要他等一下在飯桌上講。等到全家人在飯桌上用餐時,媽媽問起小孩今天在學校有什麼趣事?小孩卻生氣了:「不告訴你!」所以,當別人樂於分享的時候,我們的回應也要即時。
總之,人生是一個廣義的藝術,我們要耕耘、經營一個美麗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