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現在怎麼聽音樂?滑開手機,音樂網站和應用程式,多到不曉得怎麼選。
數位時代,各種呈現音樂的炫技與載體層出不窮,有人卻鍾情古早唱盤發出的特殊「炒豆」聲,於是黑膠唱片造成風靡,更有不少歌手大費周章,藉現代科技,將聲音錄進黑膠盤,以新手法復刻老樂音。
還有一群人,他們鑽研比黑膠更古老更難以取得的留聲機與蟲膠唱片,藉收藏、修復、展覽、賞樂空間,以行動維護珍貴的聲音文化,讓老聲音的魅力,在新時代繼續感動人們,聲聲不息。
蟲膠唱片
為流行於1890至1950年的錄音載體,亦是圓盤唱片的最初形制,其轉速為每分鐘78圈,為當時標準唱片,並以留聲機播放,故稱為78轉唱片、因材質主要取自東南亞、印度一帶的膠蟲的分泌物製成,亦被稱為蟲膠唱片。
窮三分之二人生 打造留聲機博物館 留聲機保存者 林本博
開南商工前校長林本博,四年前退休,從市區搬到三峽一處不到五十戶的山中小社區,全心浸淫於培養了四十多年的嗜好。林宅共三層樓,兩戶打通,將近百坪,一個人住不嫌太大?進門繞一圈,舉目所及,桌子櫃子地板,擠滿了留聲機和老唱碟,留給人的起居空間,大概只有百分之一。
問林本博到底擁有多少台留聲機?他說沒仔細算過,但「二十年前就已經有兩百台,現在絕對超過三百。」任何東西,收到超過一定數量,該怎麼藏?通常是最大的問題,但林本博卻不曾為此傷過腦筋,家裡門窗也沒有因為這些老東西而上了好幾道鎖,他覺得,「骨董被關在盒子裡或博物館的透明櫃很可憐,不能重現往日雄風,沒必要鎖啦,它能活到什麼歲數,順其自然。」
非典型收藏家 熱愛分享
被關起來的,頂多是沒有生命的物件,還能拿來用,才叫骨董。因此,林本博從不吝於分享自己的收藏,從民國七十二年起,他就在學校、各種場館策畫展覽,並經常透過講座,讓民眾實際接觸留聲機,而且分文不收;也曾在開南商工校慶時,自掏腰包買了台電單車,載著留聲機和學生組裝的巨無霸喇叭,環繞操場播放〈藍色多瑙河〉,上千名學生隨著復古旋律,共舞華爾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