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美股 行事曆 年金 00891 房地產

郵報:密戰 ― 歷史總在重複自己

郵報:密戰 ― 歷史總在重複自己

1971年的美國,正陷入越戰泥沼中,從最初的美國人民堅定地認為自己能夠解救「水深火熱」的共產國際人民的信念中驚醒,驚覺自己已經陷入無論如何也「無法善終」的焦延戰火,加上國內局勢的不穩 ―― 經濟疲軟、反戰聲浪如海嘯席捲、嬉皮風潮蔓延等等,整個社會開始反思這場戰爭之必要。

(劇照引用自網路,本片上映日期為2018/2/23)

 

那時美國有兩大報系互別苗頭,穩坐第一的《紐約時報》跟努力不要落後太多的《華盛頓郵報》,那時的《紐約時報》一直是銷量與公信力最大的報紙,而《華盛頓郵報》作為首都華盛頓唯一的每日發行的報紙,苦苦追隨其後,有時銷量或新聞熱度甚至比不過一些在地小報。

 

而《華盛頓郵報》那時正值多事之秋,新任的發行人凱瑟琳・葛蘭姆是美國首位女性報紙發行人,而她當上發行人的原因,是因為前任發行人,即凱瑟琳的老公,因為躁鬱症而自殺了,讓她順理成章成為了繼位者;除了身為女性之外,另一個讓凱瑟琳的專業受到質疑的點,是凱瑟琳的父親尤金・邁耶(1933年收購了《華盛頓郵報》),臨逝前,將《華盛頓郵報》交給了凱瑟琳的丈夫,而非凱瑟琳!這一舉動似乎也間接證實了對凱瑟琳能力的諸多質疑。

 

與此同時,凱瑟琳新任命的總編輯班・布萊德利的行事作風也倍受爭議,許多人並不服氣班的領導與報導方向,許多人甚至以看好戲的心態,在等著看凱瑟琳與班的失敗。

 

最後一件大事,就是《華盛頓郵報》正準備在華爾街上市,成為第一個在美國上市的報業!這種種的事都在這一刻發生。

 

那時《紐約時報》以頭版頭條的巨大篇幅,揭露了白宮自杜魯門前總統就開始的、長達近20年的「混騙政策」,中間經歷了遇刺的前前總統甘迺迪跟前總統詹森,幾乎可以說是一場史無前例的「共謀」!

 

這幾位總統聯合矇騙的真相是美軍在越南的戰事評估報告!所有的評估報告與分析,都說明了美軍正在打一場不可能勝利的戰爭,但美國卻陷入了「成本埋沒迷思」(註一)―― 認為美國已經為這場戰爭投入了這麼多,現在撤出越南,代表過去將近20年的「投資」(行動)都將成徒勞,唯有堅持作戰,並贏得這場勝利,才能讓這場戰事成為有意義的行動!

 

因此,白宮領導階層,一次又一次地隱瞞越戰前線真實數據與資料,繼續在國內大肆宣揚這是一場必戰、也必勝的戰爭。

 

《紐約時報》發布這條新聞後,隨即吸引了所有的目光,但隨後,即被法院引用「政府可以防止實際阻礙其招募兵員,或公開軍隊的運輸啟航日或人數與駐紮地」的理由,讓司法部對《紐約時報》下達了禁止令,禁止《紐約時報》再刊登相關報導。

 

此時,爆料者找上了《華盛頓郵報》,把所有資料給了《華盛頓郵報》,而凱瑟琳則面臨了一個重大的選擇:是否堅持新聞自由與輿論正義,刊登相關報導?但結果卻可能是,他們繼《華盛頓郵報》後,成為下一個被法院下達禁令的報紙,而這可能將危及《華盛頓郵報》上市的進程與自己發行人的地位,此時的凱瑟琳該如何選擇呢?

 

本片是今年(2018)奧斯卡的大熱門,由影壇夢幻組合攜手打造:大導演史蒂芬・史匹柏執導,梅莉・史翠普以及湯姆・漢克斯領銜主演。

 

嚴格說起來,影片拍的中規中矩,沒有什麼特殊的出彩之處,絕非上述三位藝術家生涯最好的作品,甚至可能無法成為他們中任何一位的代表作,但會被認為是最有可能獲得最佳影片大獎的原因,僅是因為她是最政治正確的一部(這裡的政治正確,指的是好萊塢正在一面倒地「反川普」浪潮的政治正確化。當然,其他入圍片也非常政治正確,只是這一部更「政治化」,亦即,其他只是意識形態上的政治正確化,比如「人魚戀」《水底情深》、「非裔題材」《逃出絕命鎮》、「同性戀」《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等等,但這部連題材都是政治性的!)。

 

本片講述的尼克森時代,尼克森與媒體的關係緊張,正好對比了現在的川普與媒體的緊張關係,川普的出閣發言,時而獨裁、霸道的失智言論,似乎都像另一個失控的尼克森!而「通俄門事件」的理不清楚,似乎也頗類似「水門事件」的政治醜聞。

 

因此,本片試圖藉由歷史脈絡的扒梳與時空的對比,來重聲美國是一個民主開放,強調言論自由,媒體擁有絕對監督權的自由國度!任何打壓輿論自由的領導者,都將被唾棄!不只將被當代人唾棄,也將被歷史詬病,更別說被好萊塢「鞭屍」了!(想想看,每隔一陣子就重新講述的「水門事件」,這不是鞭屍,是什麼!?)

 

為了搞清楚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我也上網硬磕了一些歷史,下面就來簡單地分享一下:

 

越戰是美國從1955年戰爭到1975年的一場持續最久的非境內戰爭。主要歷史是二戰過後,1945期間,隨著蘇聯的壯大與中國的紅化,許多東南亞國家迅速赤化,那時越南分化成南越與北越,北越是胡自民領導的共產陣線,打著人民的旗幟,南越則由法國撐腰,試圖恢復皇室統治地位。於是南、北越陷入長達10年的惡戰中,直到法國認賠殺出,接著換美國開始介入(美軍一開始只是派駐了軍事顧問,後來才逐漸介入,到最後泥足身陷)。

 

於是在將近20年的時間,美國顧及到蘇聯可能在亞洲迅速擴張,危及自身在亞洲的勢力布局,於是開始介入越戰,只是沒有人想到會以失敗告終。而越戰,最特別的一點,他不只是一場境外戰爭!他可說是一場全美國都投入與親身參與的境外戰爭,除了資源的不斷輸出外,那時美國已經近乎家家戶戶都有了電視,於是越戰是每天以及時、更新的速度,時時在全美家家戶戶的客廳、餐桌旁真實上映的「實境秀」!(應該就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批的「煽情、暴力」直播新聞吧),因此隨著新聞每天的播送,整個國家都被催眠了,看到自己國家的船堅砲利,不斷在攻剋萬惡共產黨那樣。

 

直到1975年,美國才終於決定要撤出越南戰場,結束這場況日費時又毫無功績的消耗戰!根據後來的統計資料,越戰的二十年期間,美軍至少投入超過一千七百億美元的經費(換算成今日的幣值,約等於一兆美金!!),送往越南戰場的美軍,最高峰時,達到50萬人!有5萬多人陣亡,30多萬軍人受傷!1000多名軍人失蹤……

 

而電影中曝光的「五角大廈文件」,則是1967年,時任美國國防部長的Robert McNamara,啟動了該研究計畫,希望留下一份「越南戰爭白皮書」,給後世的決策者參考,這份調查文件長達7000多頁,包括4000多頁的原始資料跟3000多頁的歷史分析,可說是最全面的美軍涉入越戰的觀點。後來文件會曝光,是因為這份文件有兩份副本留在美國智庫蘭德公司,所以如此機密的文件,才會被人輕易盜出影印。

 

這件事情後的隔年,也就是1972年,《華盛頓郵報》的兩名記者因為報導了家喻戶曉的「水門事件」,而讓《華盛頓郵報》的威信大增,不僅穩當成為當時美國境內的第二大報紙,也讓她站上了國際舞台,享有公正的專業新聞威望。

 

凱瑟琳・葛蘭姆自己的專業也不再受到挑戰與質疑,甚至曾經被譽為全世界最有權力的女人!(柴契爾夫人與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也都曾在上個世紀享受過這個封號),順帶一提,凱瑟琳自己也曾是著名的社論記者,甚至於1987年7月造訪過台灣,見證了先總統 蔣經國 先生宣佈解嚴的歷史時刻。

 

看完本片,最大的感觸就是,那樣的新聞媒體時代已經「不再」了!反觀台灣現在的媒體,極度自由,卻變得極度粗暴,毫無自制力,壓根不須政府的打壓,自己就選邊站,抱大腿,深怕抱的不夠緊一樣,片中那樣的媒體時光,真是台灣新聞從業員該去戲院站著看完,然後好好反思的吧!?

 

而民眾手中的遙控器,只是另一個幫凶而已,因為我們明確地告訴了這些新聞台:「是的,這種網路上抓下來的新聞,我們也買單的!放心吧,我們永遠不會遺棄你們的!再怎麼偏頗、荒誕、離奇的新聞,我們都是可以接受的!」公平、公正、公開的新聞理念與宣言,不知道在教科書上還找不找的到呢?!

 

最後,附上片中最高法院依據的法條,而判《紐約時報》無罪,得以繼續刊登相關新聞的「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

 

禁止美國國會制訂任何法律以確立國教;妨礙宗教信仰自由;剝奪言論自由;侵犯新聞自由與集會自由;干擾或禁止向政府請願的權利。

 

 

註一:埋沒成本迷思普遍見於生活中,最常見的是當我們投入了一定的時間成本後,覺得,若此時放棄,將是「血本無歸」,若繼續堅持,也許還有翻身的機會!舉凡賭博、股票、情感投入等等,都常出現這樣的迷思。

 

對於這種迷思,處理的訣竅就是認賠殺出、斷尾求生,但,不論如何決定,都不能一概而論,得評估情勢與客觀事實,做出良好決定,而不以已經投入之成本為唯一考量。

 

 

延伸閱讀

水底情深 ― 上愛若水
水底情深 ― 上愛若水

2018-02-12

縮小人生 ― 人生可以縮小嗎?
縮小人生 ― 人生可以縮小嗎?

2018-01-29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 純愛是一種專制而蠻橫的佔有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 純愛是一種專制而蠻橫的佔有

2018-01-16

奇光下的祕密 ― 跨越聲音與時代的交流
奇光下的祕密 ― 跨越聲音與時代的交流

2017-12-20

奇蹟男孩 ― 你是奧吉?還是薇亞?
奇蹟男孩 ― 你是奧吉?還是薇亞?

2017-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