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爾街日報》曾在2006年時預測: 「手工藝的技術勞工已成為通往美好生活的少數道路之一。」 手作吸引人之處,除了商品消費、更在體驗。 透過雙手的扎實勞動,最終回饋的成就感、心靈療癒之感, 都是去人性化的數位時代,難以取代的無價之寶。 從一個展覽、四座工坊、七個品牌,一起感受手作的魔力。
Part 1 手創展 手作時代 2.0
二○一七年底,第二屆亞洲手創展(Pop-up Asia)甫落幕,四天展會共匯集亞洲十四個城市、一百個以上手作(創)品牌;不僅手作品牌成為顯學,B&Q特力屋於去年第三季的《手作世代趨勢調查報告》中發現:年紀愈輕愈容易由手作得到成就感與療癒感,二十至二十九歲年齡層的DIY手作動機在「情感療癒」(七三.六%)、「社交訴求」(三三.一%)的比率較其他年齡層高;同時女性DIY的比率也逐年上升,近兩年從事DIY經驗的女性比率就近七成(六六%),最終得出結論:「療癒」、「女力」、「寵物力」的三項重要趨勢。
台灣的手創市場方興未艾,與其他國家相比有何優勢?手創品牌的下一步又將邁入什麼階段?透過亞洲手創展創辦人顏瑋志的專訪,梳理台灣手創產業十年紀。
手創市場較日韓友善
很難想像一個展覽的第二屆就能舉辦多達兩百場體驗工坊;和首屆相比,參展人數從一萬兩千人次成長到兩萬五千人次,,但對顏瑋志而言,他的「手創」之路已走了十年,與他觀察的「手創」展業一般,將邁向成熟階段。「相較於東南亞的泰國、新加坡,以及東北亞的日韓,台灣對手創是非常友善的市場。」顏瑋志認為。
「像韓國、日本必須直接面對國際品牌的兢爭,但台灣消費者願意支持手創;在日本,多數創作人只能兼職,但台灣手創可以支撐全職創作;此外台灣消費者不僅願意嘗試、也有消費力,東南亞則對手作產業缺少信任感。台灣市場對新事物感興趣、也願意支持,這也讓台灣有更好的創作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