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進新的集團總部剛滿五個月,地點位在台北市建國與市民二條高架橋的交會處,算得上是台北地理上的市中心,但卻也是某種定義上的都市邊緣;車水馬龍不止,路上行人卻寥寥可數。
然而,無可避免的,高架道路仍然造成都市景觀的貧乏與無趣,產生都市「背面」的印象,像個糟老頭似的。當我行走其中心裡總是暗忖著,在台北盆地平埔族漁獵了數千年、漢人開墾了三百年,台北也建城一百三十餘年,那今日的中心之地,過去它的故事又是什麼?
大湖孕育農作 今是東區精華地段
仔細觀察此地,除了二條高架交錯外,還有二個特殊之處:一是向東南方延伸到SOGO百貨後側的瑠公圳綠帶公園,且向西北延伸至台北科技大學綠帶,穿越松江路,接上新生北路高架橋,一路至基隆河;二是在台北格子狀道路系統中,一條歪斜的道路「八德路」,從忠孝東路華山文創園區,一路向東北方經過中崙,直到松山饒河街夜市。這四條交錯形成了「米」字的特殊都市空間,激起了我的探索欲望。
在清康熙年間的勸墾政策下,漢人開始拓墾台北平原,當時除了二條大河之外,星羅棋布了無數埤塘池沼,其中最大的上埤,涵蓋了大約今日忠孝東路以南、復興南路以東、延吉街以西、仁愛安和路二側絕大部分區域;亦即,今日整個東區最精華的土地,在當年竟是大湖一片,真令人吃驚。
為求開荒拓墾的水源穩定,不受乾旱影響,先民更冒險前往景美溪、新店溪上游開圳引水,在上埤二側陸續完成霧裡薛圳與瑠公圳,而他們的成就也造成水田快速成長,乾隆初期三十五年間,水田面積從五百三十甲,成長至近五千一百甲,其收成直接帶來財富與人口增長。當時上埤的出口,即在今日忠孝SOGO百貨,在其西北端也發展成一個稱為上埤頭庄,也就是現在我們公司所在地。
至於上埤頭之水,順沿我們總部所在地南側的瑠公圳公園,向西北方向,也就是新生高架西側,繼續向馬偕醫院一帶的雙連埤流出。而新生高架下方則是日治時期興建,為排水與防洪所用的特一號大排,與灌溉圳道完全無關,而這也見證了從農業時代進入工業化都市,灌溉、排水間需求的轉變;而農人賴以維生的水圳,也一一成為道路或建築用地,從我們生活與記憶中消失了。
火車聯繫北基 後成工業發展重鎮
而八德路則是台北開闢最早的道路之一,可遠溯至清治時期。這是當時聯絡台北城、上埤頭、中崙至錫口(松山),再到基隆的縱貫鐵路,旅客、商人、貨物絡繹於途。到了日治時期,引進各種工業化生產事業,我們總部基地附近這段成為工業發展區,與鄰有芳釀酒造廠(今華山文創)、高砂麥酒廠(今建國啤酒廠)及台灣國產自動車(約中崙轉運站附近)等等。彷彿可以想像昔日機器隆隆、熱鬧生產的景象。
在逐步勾勒出區域歷史樣貌後,我深深覺得土地經過人們的生活,累積了許多的故事,蘊含了各種的意義,沒有一處是空白無趣的。身為開發者的我們更應以謙卑的心,認真地向過往學習,並用心經營,以為這一片土地續寫下新的美麗篇章!
東區復興南路巷弄內的綠帶公園,從水圳變成鄰里匯聚的場域。(攝影/陳永錚)
台北市忠孝SOGO百貨附近,在清朝康熙年間,竟是一片大湖。(攝影/陳永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