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八年一口氣逢了三個九,又迎上中共五十周年國慶;同時也是一九九七年下半年以來,通貨緊縮取代通貨膨脹兩周年紀念,曾自詡為中國通貨膨脹消腫的國務總理朱鎔基也「莫法度」。
雖然國務院為刺激居民消費需求已不遺餘力,特別在消費信貸、貨幣分房、教育制度、醫療等社會保障上,卯足全力,推出多項改革。但因這些改革措施還是要從老百姓口袋多掏錢出來,對未來生活支出的預期提高,相對也降低了未來的收入預期,逼得小市民仍將有限的收入存進銀行,也使得消費進一步緊縮。再加上,部分儲蓄的增加,其實並非出於民眾自願,而是帶有強制性儲蓄的特徵,如只售不租的房改政策、住房公積金的大量積存、社會保險基金個人繳存比率上升等問題。
去年貨幣政策由前幾年的「適度」從緊,改為「適當」從緊,可惜僅一字之差的情況下,央行接著數次大幅降息,也調降準備金率及其利率,並恢復國債回購業務和開展消費信貸,但貨幣供給額 M0 年增率卻從上年的一五%,下降為一○%,不管是狹義抑是廣義貨幣供應量的年增率,統統達不到年初官方信誓旦旦的成長數字。
而從財政政策來看,近年來所標榜的擴張性財政支出政策的效應,也已被緊縮性的稅收政策所抵消。尤其對非國有企業(以中小企業為主的集體企業)而言,緊縮的效應還可能大於擴張效應;從增發國債、擴大投資中,真正能直接受益的企業畢竟是少數,而受稅收增加影響的企業卻是大多數。這些未蒙其利卻先受其害的企業,對政府推行的財政政策,感受不是比過去來得鬆,而是比過去更緊。年上半年,經濟成長率較低的情況下,全國稅收竟然成長兩成多,比去年同期高出一倍半||低成長竟然也能高收稅!
矛盾就在,政府支出是擴張性的,而稅收不減反增實有違擴張本意。尤其為完成上級稅收交辦任務而加重有盈利的非國有企業的稅負(跳過大部分已瀕臨虧損的國有企業),再將此「額外的」財政收入集中投入效率低落而亟待救亡扶困的國有企業身上,其實對經濟已造成殺雞取卵的惡劣影響。在三大產業中,占國民濟比重最大的第二產業投資為負成長。在通貨緊縮的環境中,企業商品銷售困難、獲利下降、失業人口猛升,民眾對經濟前景預期低落,更引起消費緊縮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