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是最容易取得的藝術媒材;紙藝,是中國文化中傳承千年的技藝,中國節慶裡經常見得到紅豔豔、帶著各種寓意的紙藝創作,也是最美好的祝福。這次介紹的台灣紙藝家們,在簡單的一張紙背後,除了祝福,還有好多故事。
英國藝術家Tim Budden 他用狂野色彩 跳脫對稱的限制
來自英國威爾斯的Tim Budden從小喜歡藝術創作,畫漫畫、主修雕塑,也曾在劇場擔任舞台設計,他說:「剪紙和漫畫一樣,用筆打底後,非黑即白;剪紙和雕塑一樣,得去除架構後,才是真實作品的樣貌;但我覺得剪紙更像舞台道具,光線一打,變化多端。」
原本只是來找在台灣工作的父親,卻意外愛上這裡,成為台灣女婿,一待就是十五年。他拿出第一幅剪紙創作,是用紅色絲帛紙剪的,圓圓胖胖的男孩身旁一碗牛肉麵,熱騰騰的煙從碗中蜿蜒出來,一顆顆小籠包點綴其中,「這是我對台灣的第一印象,鼎泰豐。」他笑說。
Tim Budden
生於1961年,從事過舞台設計、漫畫出版,受中式紙藝啟發,打造出中西合併的創作,2016/1/23-3/6於好思當代台北與新竹各有聯展。
紙藝的花紋,被光投射出繁複生動的影子。
《Lost in Forest Wild》以小男孩化身為自身內心的反射,剪出他在黑色森林的冒險。
用投影臨摹萬物線條
當時深受朋友送的剪紙書《黃土高原》啟發,研究起剪紙的結構。書中的花紋雖然很老派,卻歷久彌新,「中國剪紙很多和生活有關係,像當時認為將剪紙放在生病的孩子旁邊,就會招來福氣、帶走厄運。」但Tim終究不是中國人,他怎樣揣摩都不會更出色。
於是他試圖剪下生活點滴。Tim從小出生在靠海的鄉間,大自然是他的遊樂場,在台灣爬山時撿拾只剩下脈絡的枯葉、乾掉的蜻蜓翅膀,用投影機放大投射到牆上,臨摹萬物天生的線條,Tim的創作逐漸跳脫對稱的限制,細膩剪紙精雕如畫,一脈、一圈、一彎,都活脫脫地無限蔓延向紙的邊界。
他捨棄吉祥紅色,選擇潑灑七彩的油彩於絲帛紙上,花蓮海洋的藍綠色、寺廟屋頂的棗紅色、金瓜石海邊石頭的深黑色,突然又點綴上螢光粉紅,用色狂野奔放,經精工細琢地置放於白牆上,視覺感尤其震撼。
細密精緻的刀工,藏匿著金色或銀色的葉子,油彩點綴的點點,好似花朵與蝴蝶憩居的所在。
聽音樂揮灑藝術熱情
「我多半會放很大聲的音樂,發洩式地揮灑顏料。」遣詞斯文有禮的Tim提到上色,難掩他熱烈的興奮。連榮獲英國皇室認證茶品牌TWININGS都邀請他創作台灣限量包裝。
如果你看到陽光穿透過如織的剪紙,投影在牆上,連影子都搖曳生姿,當下的感動將無以復加。
Tim為英國皇室茶TWININGS的創作,優雅精細。
紙藝家楊士毅 他的剪紙作品 傳遞出16倍心意
聽楊士毅談剪紙得先打理好心情,因為他是個用真性情在說故事的人。前一秒剪個醜臉娃娃讓大家哈哈大笑,下一秒便告訴你娃娃背後的故事,引得全場淚崩。
楊士毅
1981年生,身兼攝影師、導演與剪紙藝術家多重身分。有各式繪畫,水墨、素描、版畫、詩、劇本等多樣創作。
遠赴陝西領悟藝術
楊士毅年輕就展現出藝術天賦,二○○四年就讀台藝大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時,累積了大量的創作,從攝影、水墨畫、素描、版畫、詩作,甚至寫劇本以及拍攝短片。二十六歲拍攝《爸爸的手指頭》,入圍金馬獎最佳創作短片。三十歲不到,累積的獎項便逾一百項。
但是,他並不快樂。
原來,從有記憶以來父母就到台北工作,將他留在雲林阿姨的美髮廳,寄人籬下的滋味與被拋棄的感受,從小在心中累積,也投射在創作中。
研究所時代的作品中,孩子天真的臉孔,卻總是守在門口或窗口,抑或躲在光影底下,悲憤卑微地妄想飛向天空,盼望逃離。
直到二十七歲,他意外接觸到漢聲出版的《剪花娘子庫淑蘭》,庫淑蘭剪紙中的大娘各個繽紛細緻,臉上永遠洋溢笑意,「怎麼會有人的作品如此充滿祝福、喜悅、溫暖?」楊士毅當下很感動,決定到庫淑蘭的家鄉陝西一探究竟,它不但想學剪紙,更想了解這股感動力量背後的原因,「那可能是我一直不快樂的解答。」
千里迢迢到了陝西,卻見黃土高原一片枯寂,遑論藝術創作的綠洲,但他卻觀察到陝西許多家庭遍布剪紙作品,再一探才了解,當地傳統婦女在廚房從早忙到晚,一幅作品可能要花上兩年。
但這些娘子軍卻沒有抱怨,只要有時間拿起紙筆畫草圖,臥房也是創作的地方,「她們想的不是『我沒有時間』,而是『我要找時間』。」在資源如此匱乏的環境,開出的花朵都如此燦爛,他自己呢?
回國後,他不再和別人競逐,開始分享一路來,因剪紙而領悟的故事。他認為剪紙沒有高深技巧,只要把握好連結點,小心別把紙切斷了就好,然後靠著減法哲學,把多餘的剪掉即可。
台南又稱「鳳凰城」,這幅「鳳凰的祝福」提醒我們,要記得最初相遇時的珍惜與喜悅。
分享故事傳遞力量
「剪紙的重點,在於想剪給誰的力量,心中放了不一樣的人,就會做出不一樣的事情。」楊士毅說,曾經有位女學生剪了朵花送給媽媽,原來媽媽覺得自己老了、醜了,不願意和孩子合照,女學生想藉此告訴媽媽,將青春奉獻給我們的你,永遠和花一樣美麗。
覺得剪紙很麻煩嗎?楊士毅笑說:「現代人太懶了,動手剪紙都懶,只要把紙對折一次、兩次,就會得到兩倍、四倍,甚至十六倍的成果,不是很療癒嗎?」
新竹縣舉辦新瓦屋客家冬季裝置藝術展,孩子好奇地觸摸剪紙作品「風之子」。
楊士毅打造四層樓高的剪紙「伯公的祝福」,希望我們抬頭仰望這幅超大型土地公時,感念、珍惜土地的美好。
這幅門神媽媽以「母親」為創作題材,象徵父母親有如一對守護幸福的門神,替孩子們遮風避雨。
百年紙紮店傳人張徐展 他讓乾硬紙偶 成為動畫主角
除了剪紙外,中國傳統紙藝中不能不提「紙紮」,扮演祭祀或慶典的角色,紙紮總是面臨被燒掉的宿命,罕與藝術掛鉤。
上一屆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上,有一位新人的表現尤其亮眼,他製作動畫的主角竟是紙紮偶,隨著詭譎的旋律全都動了起來,宛如超現實主義般的奇幻荒謬。
創作者是張徐展,他還有個更特別的身分——新莊百年紙紮店「新興糊紙店」的第四代。張徐展戲稱從小當童工,有意識以來,不斷幫忙爸媽糊紙、扮爐主(為神佛欽點主護佑的人),隨著時代更迭,大圖輸出印刷的帝寶逐漸取代紙紮的古厝,家中生意受挫,「小時候跟媽媽吵著要買十元的玩具,結果只給我一團黏土,我捏成很多動物,當我的玩具。你說藝術天賦是天生的嗎?好像有點悲傷。」
張徐展
1988年生,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研究所,2010年以導演作品獲台灣動畫賽三項金獎,並獲選「第十屆日本亞洲數碼藝術大賞」Bcategory動態影像大獎,曾受邀參加德國柏林短片展。
張徐展將傳統工藝與新型態藝術做結合,觀影者可從動畫影片,了解手工裝置的細緻。
回原點思考紙藝價值
大學念了影像動畫系,畢業後應邀參加德國柏林短片展,在德國卻被當地人問道:「我們知道蔡明亮、侯孝賢,他們談的台灣經驗很真實,你家的背景這麼特別,怎麼卻沒聽你講?」他才意識到,光環之下,身上某種東西正在流失。
就讀北藝大新媒體藝術研究所時,他不斷思考民俗藝術的價值。
「紙人展與新興糊紙店」系列作品《自卑的蝙蝠:靈靈參》,以報紙打造出山谷層峰的樣貌。
張徐展利用正反投影、四頻道直立動畫裝置於展示空間。
以幽默表現情緒張力
冥冥之中好像是注定要回家似的,張徐展背起使命,重新以動畫師的技術、當代藝術的觀點,連結紙紮的背景,創作了「紙人展與新興糊紙店﹂系列,將報紙一張張糊上糨糊,揉成岩石狀的舞台背景,舞台中間是喜慶與普渡常見的神獸,去除傳統漆上神獸的金光表皮,留下報紙素胚,讓畸零的報紙像似退去神話而赤裸的皮膚。
肉身再加入銅線,紙偶們的關節一動一曲足以變成連貫畫面,製成動畫,身後的空間如馬戲團或遊樂園,原本注定要被燒去的紙偶們竟然復活,歌頌著張徐展腦中浮現的旋律,演奏一場夾雜悲喜的自我道別,透過傳統文化,用幽默表現情緒交疊的張力。「繞了一圈才知道,在哪裡生活,哪裡就是創作原點。」
張徐展今年參與小巴廊「非洲部落藝術交換展」,他利用報紙糊製的紙鶴與非洲雕像對話。
紙藝發明家洪新富 他在五刀之內 「剪什麼像什麼」
生活中息息相關的一種紙藝,是每到元宵,孩子們匆匆吃完湯圓、搶著要提的生肖紙燈籠。而洪新富正是紙燈籠的創始人。
與其說洪新富是紙藝藝術家,不如說他是紙藝發明家。紙在他手上彷彿重拾了生命,對摺、再對摺,剪一刀,竟然變出一隻生動的老鷹!環顧周遭的作品都是驚喜,紙做的立體國防部坦克車,可以開著走、車門還可以開;紙做的立體小老鼠,肚子中藏了一顆彈珠,小老鼠可以到處滾跑,這些都是他申請專利的紙藝發明。
他從九歲玩紙成痴,專科三年級時,就獲得全國卡片設計第二名(第一名從缺),一退伍就有出版社找他出書《紙藝傳情》,出版後第五天就決定再版,成為當時非文學類暢銷排行榜好幾周的冠軍。
《紙藝傳情》到絕版前已賣了九刷,連總統府、國防部、桃園機場都找他合作,紙藝展覽更是從德、法、美、加,到莫斯科、尼加拉瓜、越南,三十六歲獲選為中華民國十大傑出青年。
洪新富
生於1967年,從事紙藝工作30年,為新一代傑出紙雕藝術家,目前從事紙雕創作、教學、著書、推廣紙藝等,也有參與許多國際上的展出活動。
栩栩如生的台灣寬尾鳳蝶,洪新富希望藉由漂亮的作品,把台灣介紹給全世界。
自己辦展覽、出刊物
不過從小只有外婆一個人支持他,「外婆告訴我:『靠本事來證明你的價值。』之後外婆過世了,紙藝也成了我緬懷外婆的一種方式。」於是,洪新富卯起來研究紙藝,自組社團、自己辦展覽、出刊物,假借報告採訪的機會,拜台灣的紙藝鼻祖翁參隆為師,每個周末都去找他學藝。
洪新富用多色紙剪拼成一顆老虎頭,立體如掛畫,活靈活現。
一款作品花九年修正
為了達到「剪什麼像什麼」的境界,退伍後,他有三年的時間都睡在沙發上,因為他睡前一定要看迪士尼、Discovery和動物星球頻道,他想用視覺記憶下生物運動的線條。
洪新富創作許多台灣保育類或特有種生物的剪紙作品,舉凡黑面琵鷺、台灣寬尾鳳蝶還是台灣黑熊,不論你出題考他剪什麼動物,他好像連想都不用想,五刀之內,剪得唯妙唯肖。
一件紙藝配合的上游廠商很多,多半是代工為主的造紙廠、刀模廠、印刷廠、軋型廠和包裝廠,三十年前希望「紙的邊緣要圓滑不能粗糙扎手」根本是天方夜譚,「我每次作品完成後都會送給阿姨、伯伯一人一個,謝謝他們的付出,讓我做出這麼棒的產品。」
每個人都有來到世上的使命,洪新富最想做的是資料整理研究,進而成立紙藝博物館,不過現階段,他可能最想叫人放下手機,動手剪剪紙吧。
四靈獸之一的朱雀,通過巧妙切割、重疊,呈現出立體感的浮雕效果。
台灣深山鍬形蟲,主體結構以他處翻借構組而成,故名為「借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