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導捨棄了故事線,而故意製造出的「斷裂」、「曖昧」便讓觀影後,「有心」的觀眾不斷地去穿鑿附會出一己所得,所以影片看完後,其實是自己與自己內心的對話了,其他外在的繁文贅飾都是該捨的,因為不是一己「心所得」,終究無法常駐呀......
魏博是當時邊陲最重要的籓鎮,為了維持跟魏博的關係,先皇派了自己的女兒嘉誠公主下嫁魏博,以求取和平,在先皇與魏博主公紛紛殯天後,新的皇帝與魏博的新任主公田季安再次陷入情勢緊繃的對峙中。
聶隱娘自小被嘉誠公主的雙胞胎姊妹道姑嘉信公主帶去山上修行,聶隱娘與田季安是表兄妹,因從小得到嘉誠功主的喜愛,所以有意將聶隱娘婚配給自己的繼子田季安,無奈礙於政治考量,最後還是讓田季安迎娶了其他籓鎮的女兒,以鞏固、制衡彼此的勢力。
習武有成的聶隱娘一直是道姑公主的刺客,因為籓鎮割據造成邊防常有禍事而民不聊生,所以道姑派聶隱娘不斷刺殺暴虐無道的籓鎮。但在一次刺殺行動中,聶隱娘卻無法對一個在跟幼兒嬉戲的籓主下手,讓道姑不悅,為了再次試探聶隱娘的道心是否堅固(是否真能為了家國利益而斬殺不義之徒),便派聶隱娘回鄉去殺了那個專橫無道的田季安,故事於焉展開……
以上是故事的前史,接下來的故事,因為很多觀眾沒看懂,所以我約略講一下:
田季安本身猜疑心強,而他的正宮娘娘對他新寵的瑚姬心生嫉妒,在知道瑚姬有孕卻有意隱瞞事實後,便請自己的師父出手要毒害瑚姬,而這一切都被一直在暗中觀察田季安的聶隱娘看在眼中。
以上便是「刺客聶隱娘」的本事,另外在進行論述前,還要再講一個看懂本片最重要的故事 ――「青鸞舞鏡」(青鸞就是孔雀):
罽賓國王得一鸞
三年不鳴
夫人曰:『嘗聞鳥見其類而後鳴,何不懸鏡以映之。』
鸞見影悲鳴
終宵舞鏡
而絕
(以上斷句按照劇中的格式,才有那種況味)
本片讓侯導再次在國際上掄元,得到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的殊榮,也是侯導心念多年,拍攝三年完成的古裝鉅作。
事實上,最近網路已經傳出一堆關於本片的負評,諸如:「很好睡」、「不會說故事」之類的;這些一點也不意外,畢竟本片也的確不是拍給一般觀眾看的武俠電影,沒有積累一定的藝術片觀賞經驗,大概很難進入本片的語彙,而且也如許多人表示的,壓根不知道故事是什麼!
這裡有個前提,我常說:「在藝術的殿堂裡,初時要牢記四個字:『穿鑿附會』,誰越懂得穿鑿附會,誰的所得也就越多。」本片就絕對需要觀者的穿鑿附會,尤其是對導演手法的細細琢磨。
以下的見解僅供一個參考的面向,我期望觀者自己看完電影後,琢磨一遍,再去參考其他評論,因為這似乎比較能讓自己心有所得,畢竟在藝術的殿堂裡沒有標準答案,我的看法與他者無涉,不懂也沒什麼奇怪,就像某些詩句、藝術作品、人生哲語,初時看,也不懂,擱在心上,有心,自然就會豁然開朗了,當前提是願意先「擱在心上」,若覺不值,倒也無須罣礙。
這個故事最粗淺的層面就是那個「青鸞舞鏡」的故事,看到鏡中影子的青鸞以為找到同類,但又不知那是幻象,終而抑鬱傷逝。
這邊回到本片最精彩的「導演手法」,因為侯導捨棄了故事線,而故意製造出的「斷裂」、「曖昧」便讓觀影後,「有心」的觀眾不斷地去穿鑿附會出一己所得,所以影片看完後,其實是自己與自己內心的對話了,其他外在的繁文贅飾都是該捨的,因為不是一己「心所得」,終究無法常駐呀。
就像我們讀唐詩、讀詩經,很多字或詩句我們不認得,但我們能記得她的音韻、格律,欣賞文字的優美,暫時這也就夠了,有天靈機湛然處,也許能夠領會更深的意含,若沒有,那也是生命質地與其不相應,倒沒高下之分,隨緣放下就是;同樣的,有天也許會回想起片中的某句話,某個畫面,隨緣拾起便是,太執著抓著他,倒也失去了侯導追求的詩意。
就我個人而言,對影片還是略為失望的,畢竟我是以非常高的期待來看本片的,雖然她仍是我心目中(截至目前為止)今年最佳的華語電影,但我總覺得好像可以更好一點,比如侯導說為了還原他心目中真實的武俠,所以捨棄了傳統武俠電影中的飛簷走壁,這是可以理解的,但侯導卻留了另一個更不可思議的巫術橋段,能夠幻化成煙霧殺人的小紙人難道不比所謂的輕功更令人匪夷所思?真實的尺度何在呢?看到那一段,雖然特效很美,但我著實出去了,心中疑問久久不散。
另一個我更失望的是結局的高度,目前的結尾似乎是大多數創作者會選擇的結尾,可是看來有點不夠力道,不足以用更超脫的方式棒喝一擊,只能是緩緩地收尾了,這也是我略為不滿的地方。
除卻這兩點,我個人是喜歡這部片的,我更欣賞的是另一種導演境界:「能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