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觀察家劉克襄除了關心溼地、重視生態,基於環境保護要與生活結合,他也開始逛菜市場,尋找小農所種的蔬果。
正當颱風接二連三橫掃台灣、吹亂南台灣產地收成的同時,我們隨著自然觀察家劉克襄來一趟傳統市場之旅。
簡單的棉質T恤、排汗褲,腳穿登山鞋,側背棉質袋,一派輕鬆簡單,原以為來到木柵市場,他會直搗市場內有冷氣空調、規畫整齊的菜攤,沒想到他卻是在忽大忽小的雨勢中,沿著街巷專注尋找小農的蹤跡。
男人的菜市場
劉克襄九月上市的新書,透露許多嚴選食材的獨家心得。
走進傳統市場選鮮蔬
「上菜市場」,通常是婆婆媽媽在早上梳洗後的既定行程,但年過半百的劉克襄,十多年前就開始喜歡走訪傳統市場。他特別喜歡與推著菜車、雙手提菜籃,蹲坐在街邊巷角的菜農果販,閒聊蔬果栽種、挑選的趣事,最近還把有趣好玩的市場故事及選購食材方法,寫成《男人的菜市場》一書。
開啟他市場小學堂的市場,就是台北盆地外圍百年大市集的木柵市場。「一位美國攝影師朗霍華(Howard Rusk Long)出版了一本《The people of Mushan》,這是他於一九五○年代來台任教於政大時,以木柵為主題的攝影集,書裡幾張菜市場人潮往來的熱鬧畫面,令人印象深刻。」劉克襄之所以最熟悉也最常逛木柵市場,除了在九○年代初詩人楊澤將朗霍華的書借給他看,家住景美的地利之便也是主因。
劉克襄說,由於木柵市場周邊有貓空、草湳和坡內坑等山區,所供應的蔬菜,很多是市區市場看不到的種類,像是角菜、過貓、山蘇等,在這個季節,竹筍更是常見。
他習慣從開元街做開端,因為街道兩旁經常會有三、四十名小農散落在此,他們大多來自貓空、土庫、烏塗窟,還有從平溪搭客運來的。但這天是颱風天,擺攤的人減少許多,再加上開元街上砌建了一棟房屋廣告建案,「這條街怎麼變那麼多?」連劉克襄都不太敢相信自己所看到的景象。
眼見一位阿伯蹲在路旁,前面簡單地鋪了一層塑膠袋,擺著一排竹筍,劉克襄如獲至寶,快步上前。他熟練地以台語與正抽著菸休息的阿伯閒聊,得知阿伯七十八歲了,自己栽種的筍子,主要產自指南國小附近。他清晨去挖竹筍,早上五點騎著腳踏車到此擺攤,不到九點就可以賣完回家。
與小販攀談確認產地
這個季節的筍子甘甜爽口,尤其早上現採的筍,更為鮮嫩,「我都簡單加水煮,做成筍子湯,只吃原味。」劉克襄說,由於一早上市場可以買到最新鮮的菜,他光是清炒、清煮就很美味了,而且吃清淡些比較健康。
劉克襄上菜市場,只買蔬菜及水果,他眼尖發現三三兩兩緊靠在一起擺攤的小農,其中一攤所陳列的鳳梨,嬌小如拳頭,吸引他停下腳步。
鳳梨阿伯是來自貓空纜車頭附近的農友,種絲瓜也種鳳梨,他有點耳背,劉克襄提高音量,附耳問他鳳梨的品種,阿伯說,鳳梨品種是兒子從改良場取回的,他也不清楚叫什麼。他熱情地向我們解說,「我是用豆餅(製作豆製品後不要的豆渣)種鳳梨,很甜。」為了證明鳳梨甜度很高,他立刻切下好幾塊,讓我們試吃。
這鳳梨個頭特別小,又長得很醜,劉克襄反而愈問興致愈高,「你看這顆鳳梨被鳥咬了一大口,表示沒有使用農藥。」他一口氣買了四顆,共一百元。在掏錢之餘,他還忙著拿相機拍下來,打算回家查查這是什麼品種。
新鮮 就是最好的調味料
清炒過貓
過貓清炒,加點薑片、蒜粒提味,就嘗得到山野滋味。
竹筍湯
當天現採竹筍,簡單以清水煮,撒上蔥粒,就很鮮美。
向小農購買確認品質
劉克襄追根究柢的精神,讓人感動。他觀察木柵市場的小農,多來自附近山區,於是經常「與小農一起坐公車回家」,在車上與小農近距離聊天,同時知道他們栽種的地點,多了解一些農事,做完「田野調查」後,他再自己坐車下山。
逛著逛著,雨勢漸大,我們趕忙躲雨去;就在此時,劉克襄瞧見路旁一台推車上的空心菜及「三把五十元」的立牌,忍不住說:「颱風天菜價連翻漲,小農的菜還是便宜,雖然同一樣菜沒幾把,更表示他是自己種的,不是批來的菜。」
劉克襄不買從大盤商批來賣的菜,因為菜販通常說不出蔬菜產地,無法了解安全性;而且大量栽種下,難免會使用化學藥劑。
「買與賣的行為,要對土地及健康都好。」他語重心長地說,工業社會下,農民為了快速收成與大量採收,會使用農藥;但隨著食物安全與健康意識抬頭,若消費者選購前,多了解且關心食材的來源,便能督促販攤更了解所販賣的東西,消費鏈就會有所調整及改變。
因此,劉克襄只買小農食材,這樣才可以透過與小農聊天的方式,得知是不是自己種、種在哪裡、怎麼種,並以實際購買行為來鼓勵農友繼續種下去。除了支持小農,劉克襄也希望有機商店能持續下去,所以菜市場買不齊全的,他會到主婦聯盟選購。
夠新鮮,清炒即美味
來到豆腐攤,劉克襄看了很久,卻沒有下手買,「是否採用有機黃豆、鋪在豆腐上的棉布是否為有機棉,及是否使用木製模具,是板豆腐安全衛生的考量因素。」他特別說明,一般傳統放置板豆腐的架子為木製,檜木最好,但多數店家用杉木,只要遇到潮溼,木板就會生黴菌,容易形成難以消除的斑漬及汙垢。
在小攤之外,劉克襄也有熟悉的商店,「文如食品」即是其一。老闆娘為柬埔寨華僑,說得一口標準國語。她表示,二十年前來到台灣,在這裡開店已有四、五年。
這家店,乍看會以為是一家雜貨店,細看便知所賣的雜貨以南洋特產為主,「薑黃、香蘭葉、香茅等特殊的南洋新鮮香料,是我喜歡停留在這裡的原因。」劉克襄指著薑黃表示,薑黃雖然看起來很像台灣的薑,但栽種方式及口感都不同,薑黃主要用來炒飯,吃起來有股獨特風味。
說著,我們走回原點,在即將結束這趟市場之旅時,發現劉克襄今天「下手」的不多,「我對市場的菜很審慎,沒有讓我放心,我不會大量買。」他說。
選購新鮮達人分享五祕訣
1.菜攤上,菜的種類很多,但每一種菜都只有幾把;而且菜販是屬於移動式,可能是推車或是直接手持菜籃,並沒有固定位置。
2.通常小農都是自己種自己賣,可以問出菜種在哪裡、種什麼菜、怎麼種、收成時間等,每一攤問下來,得到的訊息就很多元。
3.為了不讓小農覺得只問不買,心生不悅,最好的方式,就是多少買一點。
4.針對每個市場的屬性,找到距離產地最近的蔬菜,比方木柵市場近山區,潮溼環境造就山野菜多,比較不會是批發銷售的菜。
5.水果不挑特別漂亮的,最好是不起眼的,尤其要在地栽種。很多水果都經過改良,像是芭樂、龍眼,改良過的並非不好,怎麼栽種才是購買重點。
看到珍珠芭,劉克襄想到土芭樂,經改良後,色澤鮮亮,更討人喜歡。
水果要自然栽種不施農藥,難度更高,挑選時要更小心。
來自嘉義的紅毛丹,改良自東南亞品種,外觀偏長形,可見台灣農業技術真的很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