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美國人認為,法國人的健康與苗條與紅葡萄酒有關,但即使喝紅酒、吞葡萄籽膠囊,卻依然未見顯著的不同。那麼關鍵何在?
喜歡葡萄酒的人大多聽過「法國矛盾論」(French Paradox)的有趣說法,甚至很可能許多人起心動念品嘗葡萄酒,就正是基於這個理由。
簡單地說,「法國矛盾論」指的是,雖然法國人以講究飲食的形象聞名於世,且他們所偏好的食物裡,確實含有高度飽和脂肪,但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比率卻相對偏低,兩件事實相互衝突,令人難解。根據史料,這個現象最早是愛爾蘭心臟科醫師布萊克(Samuel Black)在一八一九年發現,布萊克醫師留下的文獻曾如此說明:「(這是因為)法國人的習慣與生活方式,與他們所擁有溫和美好氣候以及精神情感特質吻合一致。」
喝葡萄酒就可養生?
但顯然布萊克醫師的說法過於抽象,不符合這個時代人們的需求,所以當時並沒有吸引太多注意。直到一九九二年波爾多大學教授荷諾(Serge Renaud)第一次使用「法國矛盾論」(le paradoxe francais)這個名詞,才受到世人重視。荷諾教授指出,法國人的日常食物雖然油膩,有許多奶油、乳酪,有鵝肝、鴨腿、法式薯條,而且搭配含糖量不低的葡萄酒,但成年人口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比率,法國是每十萬人中約八十人,美國則接近三倍,高達約兩百三十人。研究提出的主要解釋有兩個,一是包括橄欖油與葡萄酒在內的「地中海飲食」與地中海飲食方式;另一則是食物中常見深海魚類,而魚油中富含有益人體的所謂Omega-3脂肪酸。
而在荷諾教授正式提出論文之前,一九九一年十一月,美國知名電視節目「六十分鐘」(60 Minutes)加拿大籍記者賽佛(Morley Safer)即以誇張的手法報導了「法國矛盾論」,還在矛盾內容中,加入美國人常見肥胖與法國人普遍苗條的對比,並將答案極度簡化地歸因成葡萄酒,或是紅葡萄酒裡含有高抗氧化能力的白藜蘆醇(Resveratrol)與葡萄多酚(Polyphenols)。「六十分鐘」的「法國矛盾論」單元一九九○年代在美不斷重播,給予美國人和以英語吸收新知的世人深刻的印象,鼓動法國葡萄酒的暢銷熱潮,一九九五年法國政府甚至頒給騎士勳章,以表揚賽佛所做的「重大貢獻」。
後來的確有許多研究證明葡萄酒中白藜蘆醇、葡萄多酚以及其他神祕的物質,與預防癌症、心血管疾病、退化神經疾病等有關。甚至許多人因此深信紅葡萄酒更有益於健康,因為紅酒在發酵工序中有著白葡萄酒缺乏的「浸皮」過程,所以葡萄皮與葡萄籽的許多成分被溶在紅酒之中,故而紅色這種東方傳統文化認為「補血」的顏色,居然被西方醫學以一種間接方式「證實」。於是越來越多人改用橄欖油烹調,多吃魚或白肉,在睡前喝杯紅酒養生,甚至出現魚油膠囊、Omega-3膠囊,及葡萄籽膠囊這類的商品,但法國人的健康與苗條,依然與美國人顯著不同,「法國矛盾論」還是困擾著世人。
關鍵也許是在態度
包括布萊克醫師與荷諾教授在內的許多人都曾提醒,「法國矛盾論」的關鍵也許不在葡萄酒,而是飲用的方式、欣賞的態度,以及對於葡萄酒的深刻情感。對法國人而言,沒有任何其他東西,可以高過麵包與葡萄酒在人類神話傳承與飲食記憶裡的地位,麵包與葡萄酒是勞動與休憩之中、奮鬥與愉悅之中,甚至是基督宗教裡,人性與神性神聖結合的介面物質。因此飲食應該恪守儀式、緩慢、充滿感激與愛意地享受,不可以匆匆忙忙,也不要在非正餐的時候吃零食,因為「魔鬼總是在趕時間」(Le diable est toujours presse.)!
我們因此想到聖艾修伯里(Antoine de Saint-Exupery)筆下的《小王子》,小王子在星際旅行時,曾遇到一位販賣解渴藥丸的商人,這種藥丸十分神奇,只要吃上一顆,一整個星期都不會感覺口渴。
小王子於是問道:「你為什麼要賣這個?」
商人回答說:「因為這可以節省時間。專家們已經統計過了,一個人每星期可節省五十三分鐘。」
「那這五十三分鐘用來做什麼呢?」
「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我,」小王子自言自語,就像嘗試著回答長久以來「法國矛盾論」疑問似地說道:「如果我有五十三分鐘可用,我希望能慢慢地、寧靜地,走向一泓水泉。」
(本專欄由楊子葆、焦元溥、焦桐、艾予森共同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