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音樂節」是英國辦給全世界的嘉年華會,曲目從古典到現代,不偏哪家哪派。只要願意參加,你就是音樂會的主人!
「逍遙音樂節」正式名稱是「Henry Wood Promenade Concerts presented by the BBC」,在一八九五年就正式舉辦,今年歡慶第一一五屆。
「Promenade」今日意味音樂節主辦地點皇家亞伯特廳「正中央」的站票區——這是最接近舞台、音效最好的位置,卻也是最便宜的位置。無論演出陣容多麼「高貴」,中央站票不過五鎊,約合台幣二六○元。若是買季票,一場平均甚至才台幣一三○元。也因站票區可以活動,也多是真心愛樂卻不見得財力雄厚的欣賞者,這裡聽眾格外熱情活潑,也是音樂節的靈魂。他們以「逍遙者」(Prommers)聞名,總能以各種方式和台上演出者互動。
也因此「逍遙音樂節」有許多莫名其妙的「習俗」:若演出鋼琴協奏曲,當工作人員把鋼琴推出,琴蓋打開時,站票區的人要大喊「Hee!」而頂樓的人要回喊「Hoe!」;當樂團首席按鋼琴的A鍵調音時,觀眾要鼓掌;如果演出好,站票區要踱地板並拍出節奏性的掌聲……凡此種種,都成為「逍遙音樂節」獨一無二的風景,也讓參加者有無窮樂趣,絕不放過任何一個可以起鬨的機會大玩特玩。
但真正的大玩特玩,還是得留到「最後一夜」(The Last Night)。「逍遙音樂節」的「最後一夜」舉世聞名,全世界競相轉播,因為這實在讓人大開眼界——音樂會現場在英國五地同時轉播,讓買不到票的群眾得以在廣場和公園,和音樂廳聽眾一起參加「最後一夜」,戶外還有煙火施放。
音樂廳內雖然沒有煙火,熱鬧程度卻比煙火還燦爛。「最後一夜」歡迎你奇裝異服:你可盛裝參加,但最多聽眾把自己打扮成英國國旗,甚至把國旗畫在臉上,帶著各式旗幟、氣球、響炮與喇叭一起進場,台上到台下鬧成一團。誰說古典音樂是老骨董?在「最後一夜」,聽音樂會如同看球賽,音樂與人毫無距離。
但「最後一夜」不只是大型歡樂音樂派對,更有讓人難忘的溫馨時刻。在中場休息後,工作人員會為創辦音樂節的亨利伍德(Henry Wood)頭像獻上桂冠——這頭像本是皇家音樂院藏品,每到「逍遙音樂節」就被借來置於舞台中央。而全場觀眾也從未忘記亨利伍德的貢獻,總以熱烈掌聲與口哨向這位指揮大師致敬。
「最後一夜」也有自己的招牌曲——音樂會壓軸,大家要一起唱自巴洛克時代即流行的愛國歌曲〈統治呀!大不列顛!〉(Rule,Britannia!),接以「耶路撒冷」(Jerusalem),再接上配上歌詞「希望與榮耀的國度」(Land of Hope and Glory)的艾爾加《第一號威風凜凜進行曲》(Pomp and Circumstance March No.1),最後則是英國國歌〈天佑吾王〉。
當音樂會結束,指揮和樂團離去,全場觀眾竟會交錯牽手,一起合唱驪歌〈Auld Lang Syne〉互道珍重,相約明年再見。這樣的音樂會怎能忘得了?「最後一夜」門票因而奇貨可居,許多人甚至前一晚就來排隊守候,就是不願錯過這獨特感人的音樂盛會。
雖然每年都有人批評「逍遙音樂節」不該以這些「愛國主義」歌曲結束,但筆者今年身在其中,卻絲毫不覺得突兀。〈統治呀!大不列顛!〉的歌詞「統治呀!大不列顛!波浪的主宰,英國人永遠永遠不會被奴役!」可說相當帝國主義,但「逍遙音樂節」卻以相當爆笑耍寶的方式呈現(特別是今年),讓人覺得就是要這樣不合時宜,才算胡鬧過癮。
事實上「最後一夜」歡迎你帶任何旗幟,現場也有人揮起德國和法國國旗;音樂裡真是四海一家,「逍遙音樂節」是英國辦給全世界的嘉年華會,曲目從古典到現代,不偏任何一家一派。而只要你願意參加,你就是音樂會的主人!
大英帝國雖然已無昔日輝煌,「逍遙音樂節」卻越辦越好,是行之百年、全世界規模最大的音樂盛會,也是今日英國的驕傲。暑假期間若有機會造訪倫敦,別忘了來當「逍遙者」,看看這天下第一的音樂節,你會對音樂和音樂會有不一樣的感受,也會永遠成為「逍遙音樂節」的粉絲!
(本專欄由楊子葆、焦元溥、焦桐、艾予森共同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