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親近自然的原住民,向來樂天知命、生性開朗。八八水災的重創,讓許多原住民家園毀了、親人不見了;不過,依舊嘹亮、充滿生命力的歌聲,或許是沉重心情的解憂劑。
每位住在這片土地的子民,都知道部落的原住民能歌善舞,彷彿上天給予的恩寵禮物。
不過,我們較常聽到的是張惠妹、王宏恩、陳建年、紀曉君等人,在電視或舞台上,唱著漢人的歌或是他們新譜的流行曲調,對原汁原味的原民之聲,反倒非常陌生;想聽的人,恐怕就只能在唱片行角落邊的角落,極少數的特殊唱片裡,找尋善唱原民的真情實力。
而這些「原聲」,大致分三大路線加以收錄製作。
鄉野採集 學術味濃
台灣原民音樂的採集研究,早在清領時代就開始了,不過都僅止於學術研究,離一般人依然遙遠。
能進一步成為市場能接受的有聲產品,必須有點想法來規畫。像雲門舞集就曾遠赴海拔一五○○公尺的嘉義阿里山鄉達邦村,找來七十四位鄒族人壯闊的合唱,聽來彷彿像歐洲中世紀天主教會的聖詠,迴盪在群山縱谷間,夾雜著自然鳥鳴,讓聽者油然升起敬天畏神之感。
而民族音樂學者吳榮順更結合風潮發行,推出一系列兼具學術與商業考量的原住民音樂採集。除了標明採集錄音地點、演唱者,還有曲解、詞意、甚至是發音,像「台灣原住民音樂紀實六——阿里山鄒族之歌」還找來本身為鄒族人的文史工作者浦忠勇,擔任共同製作,錄音地點遍及各鄒族村落。
這些曠日費時採集的「消逝中的聲音」,不單是有聲史料,也因為製作單純樸素,往往把環境音、車聲、咳嗽聲、甚至是NG統統收錄下來。音樂本身相當「素顏」,雖然保證越聽越有味道,但若非真心喜愛,還是請酌量服用。
而這次八八水災滅村的高雄那瑪夏鄉小林村,各界無不擔憂知名的平埔夜祭將失傳;不過也有樂觀學者認為,小林夜祭的有聲影音資料保存完整,只要族人一息尚存,夜祭復活仍有望。
當再次聽到「平埔族音樂紀實系列二——牽戲」裡頭,小林村領唱劉清秀搭配十名婦女答唱夜祭主題「敬番太祖祭品之歌」,以及「加拉瓦嘿Kalawahe」等原音時,淚珠竟不由自主地一顆顆流洩。
天籟美聲 添藝術性
原音就是那股未經馴化的野味最迷人,一種沒有修飾的原始美。由牧場.達道任合唱指導兼指揮,帶領著來自花蓮萬榮國小的太魯閣兒童合唱團,就曾以無法模仿的台式野性美,征服德國第十四屆國際兒童音樂節。
他們在「玉山的天籟」中無邪合唱布農族民歌、太魯閣族兒歌,以及生動描繪原民生活的歌曲。裡頭還有已快失傳的傳統樂器,像口簧琴(Lubug)、木琴(Tatuk)、四絃琴(Lubug spat qnawal),不僅強化合唱的動聽度,也大幅提升藝術性。
另外,由杜黑所率領的台北愛樂合唱團、台北愛樂青年管絃樂團灌錄的「台灣原住民組曲——馬蘭姑娘」,更是不可錯過。
音樂由作曲大師錢南章編曲,錄音大師施威錦操刀,收錄卑南族、阿美族、鄒族、排灣族、魯凱族等族的歌曲,重新編曲安排,音樂豐富不落俗套。
如何讓原民的聲音產生時代新意義,吸引更多人來欣賞,是另一個課題。
融合現代 與時俱進
魔岩唱片很早就投入,著重在明星歌手、編曲方式下手,走出有別於學術採集的路線。在二○○○年推出的「原浪潮」裡找來各擁一片天原住民天王天后,包括胡德夫、郭英男、紀曉君、陳建年、巴奈等人,可說盛況空前。
其中郭英男、胡德夫分別代表原住民男聲兩種典型。前者素顏卻充滿能量的歌聲,被國際電音團體Enigma看上,混音後征服奧運舞台,從此Difang成為最具國際知名度的台灣原民歌王。反觀胡德夫雖然受西方流行樂薰陶,卻搭上李雙澤「唱自己的歌」的理念主張,用他寬廣渾厚如太平洋般的歌聲,謳唱著對土地的眷戀。
五十年前的八七水災、十年前的九二一地震、如今的八八水災……,家園一次次被重創。在大地哀號,空氣中迴盪著悲悽與低迷、無奈與不捨的當口,一首首原民的蒼穹美聲,恐怕是最能化解抑鬱的藥,因為未來「埋冤」恐怕仍會繼續試煉我們對它的情感,直到永遠……。
鄉野採集
《鄒族之歌》(滾石/雲門文教)
鄒族的音樂與歌聲在原住民文化中是鮮明代表,大合唱展現雄渾氣勢。
《台灣原住民音樂紀實6─阿里山鄒族之歌》(風潮)
鄉野採集的史料細心且有主題的包裝,代表樂迷內心鄉土意識的抬頭。
《平埔族音樂紀實系列2─牽戲》(風潮)
消逝的平埔族夜祭之聲能從本片追憶,曲曲令人動容。
融合現代
《郭英男和馬蘭吟唱隊》(魔岩)
古老傳唱的歌謠在這張專輯中找到與時代對話的新方式。
《原浪潮》(魔岩)
原住民美聲大集合,多位知名原住民歌手傳唱,氣勢磅礡。
《匆匆》(野火樂集)
胡德夫的歌聲有著源源不絕的能量,謳歌土地的情感是那樣的真切。
天籟美聲
《台灣原住民組曲-馬蘭姑娘》(台北愛樂合唱團)
作曲家錢南章取材原住民音樂素材,融入精緻藝術語法。
《玉山的天籟》(台灣幸福文化)
兒童合唱團展現野性美,當中更有幾近失傳的原住民樂器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