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歐美而言,「西蒙波利瓦」青年交響樂團帶來無限啟示;對台灣而言,我們卻該深深反省,想想自己是怎麼看待藝術。
兩周前,來自委內瑞拉、由年齡從十四至二十五歲團員組成的「西蒙波利瓦」青年交響樂團(Simon Bolivar Youth Orchestra)造訪倫敦。他們名為青年樂團,程度也的確和學生樂團無異,頂多是比較好的學生樂團。
然而,倫敦全城瘋狂!
究竟有多瘋狂呢?樂團來倫敦一周,卻攻占所有媒體版面。不但登上許多大報頭版(就算不在頭版,也幾乎都在前三版專題),廣播和電視更爭相報導。他們在倫敦的演出票券早早搶購一空,驚人的音樂會後坐力更久久不散,讓人不得不正視這群委內瑞拉小子所帶來的古典音樂震撼。
事實上不只是倫敦,「西蒙波利瓦」青年交響樂團根本紅遍全球。他們的指揮杜達美(Gustavo Dudamel)十歲加入樂團,如今不過二十七歲,卻已是世界明星。短短數年內已和歐美各大樂團合作,二○○九年甚至要接下洛杉磯愛樂音樂總監!他和「西蒙波利瓦」青年交響樂團在德國DG唱片公司發行三張錄音,全球火紅熱賣。換言之,「西蒙波利瓦」青年交響樂團已是全球文化圈的熱門議題,任誰也都想聽聽這樂團的現場演出
就專業音樂演奏水準而言,一如前述,「西蒙波利瓦」青年交響樂團當然不是頂尖,但為什麼一個不是頂尖的樂團卻能令見多識廣的倫敦人震撼?一個來自拉丁美洲的青年樂團卻動輒被歐美輿論稱為「古典音樂的現代救星」?
原因自然是他們背後的故事,一個單純理念改變一切的故事。
三十四年前,身為鋼琴演奏者和經濟學者的阿布瑞(Jose Antonio Abreu),面對自己貧窮落後的國家,相信若讓窮困家庭的孩子也能接觸音樂,學習樂器,就可以保護青少年不至於走向毒品、賣淫、黑社會。他認為音樂可以改變委內瑞拉,甚至可以改變世界。音樂教育不該是精英教育,重心也絕不該是培育什麼世界級音樂家,而是讓人熟悉音樂——因為認識音樂,其實就是認識自己。
阿布瑞「每個城市都有交響樂團」的夢想,從一九七五年在首都一個地下停車場的排練,逐漸演變成與音樂結合的社會教育運動。
起初五年,熱情的志工老師不收分文,帶著音樂走到窮鄉僻壤,甚至少年監獄,把樂器送到孩子手中,鼓勵他們在練習中彼此聆聽,相互激勵。如今,委內瑞拉竟有一二五個青年交響樂團,青年音樂家超過二十五萬。音樂救了無數孩子免於死在街頭或淪入火坑,至於在國際指揮大賽奪冠,如今樂壇炙手可熱的杜達美,不過是這個計畫的意外驚喜罷了!
看看別人,想想自己。論及音樂教育,台灣絕對不輸委內瑞拉,可是,我們學習音樂的心態是什麼?委內瑞拉的孩子樂於學習,樂於演奏,在音樂中學習彼此交流,互相上進,而不是為了家長期許或個人虛榮才學習音樂,學習音樂的志向也不是成為什麼國際明星。在他們的世界裡,音樂就是溝通語言,而不是甄試加分或上流社會的妝點。
台灣學音樂的孩子為數甚多,但有多少人下了課會主動提著樂器找同學合奏,或用音樂和家人玩樂?貝多芬和莫札特,難道對委內瑞拉的街頭青年就特別可親?委內瑞拉就特別有古典音樂的傳統?當然不是!但「西蒙波利瓦」青年交響樂團明確告訴我們,貝多芬和莫札特雖然說的是德文,但那音樂裡的話也是西班牙文,裡面是十八、十九世紀維也納人的感情,同時也是二十一世紀委內瑞拉的心聲,音樂,是人類的共同語言!
近幾年來,台灣的藝術環境越來越「高貴」。出國旅遊的人雖多,在國外卻從不聽音樂會,導致吃米不知米價,又迷信古典音樂就該昂貴,而且越貴越好,最後就是台灣音樂會票價動輒四、五千元,行情比歐美貴出一倍。
許多人到菜市場很會殺價比價,聽音樂會卻樂當冤大頭。如此病態的文化環境,讓音樂只是中上階級和有錢大爺的特屬品,只是特屬了半天,台灣沒有國際知名樂團,在亞洲都稱不上頂尖。
為音樂花那麼多錢,到頭來既不能欣賞,也沒有什麼可觀成果。對歐美而言,「西蒙波利瓦」青年交響樂團帶來無限啟示;對台灣而言,我們卻該深深反省,想想自己是怎麼看待藝術。
(本專欄由楊子葆、焦元浦、焦桐、艾予森共同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