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鍋好羊肉爐總是令人讚美冬天。體驗羊肉爐,宜在熱鬧滾滾的情境中,伴著呼呼寒風,暢快喝湯,大口吃肉。
台灣人也吃涮羊肉,卻無法這麼講究,將羊肉細分為十幾種部位,諸如「黃瓜條」、「上腦」、「下腦」、「磨襠」、「三叉兒」、「肚條」、「軟裡脊」……台灣的進口羊肉都被凍得瓷實,再用機器刨出,成為捲筒羊肉。然而也毋需自卑,我們發明了羊肉爐。
涮羊肉與羊肉爐的主要差別,在於前者將肉往薄裡片,要吃的時候才入鍋涮熟;後者用肉塊燉煮。其次是湯底,前者秉火鍋工藝;後者是加中藥材燉補,多熬煮數小時。台灣只有溪湖的羊肉爐將肉切薄,接近北方的涮羊肉。
熬湯底的中藥材常多達數十種,故每家名店都有獨門祕方,因而風味殊異。這些中藥材不外乎當歸、黨參、枸杞、川芎、黃耆、熟地、陳皮、黑棗、紅棗、甘草、桂枝、肉桂子、淮山……另外不可或缺的是蒜頭、老薑、蔥、米酒。至於肉塊,則先用麻油、老薑爆炒,以增添香味緊實度,再和大骨一起燉煮。
這是台灣很普遍的庶民補品,到處有美味的羊肉爐,諸如基隆「吳家」、永和「小德張」、新莊「羊城林」、竹南「越式」、彰化「阿本」、溪湖「阿枝」、斗南「日日興」、阿蓮「滿福土產」、岡山「明德」、「源座」、高雄「水源」……連綠島也有「東昇」、「福記」這款好爐。
每家店都各擅勝場,一般皆強調選用本土羔羊,不過桃園市「來來正港現宰羊肉」卻標榜選用兩歲成羊,謂其肉質成熟穩定,並每天從北港運來活羊,完全不加冰凍。溫體宰殺,幾乎是羊肉爐的美學共識,「重炭燒火炭羊肉爐」揚棄冷凍羊肉,特色是不用大鍋熬湯底,個別用小甕燒製:將溫體生羊肉、大骨、中藥材裝入甕內,再加米酒浸泡數小時,用炭火熬煮近一小時,湯頭香醇,肉質鮮嫩,嫩中帶勁。
「阿里不達」的內容豐富,爐內有蘋果、番茄和大量蔬菜,令湯頭分外甘甜。有趣的是店家強調採用太監羊。選用公羊是正確的,蓋母羊難免腥羶;但我不能輕信閹割的公羊,會比不閹割的美味。
吃來吃去,我還是偏愛「金吉林家」的羊肉爐,這店生意興旺,每天下午七點以後,兩間店面一定擠得滿滿的,如果不想站在寒風中苦候,最好店開門就來搶位子。羊肉爐可以選擇搭配的種類有薑絲、菜心、菜頭、苦瓜、蘆筍、蒜頭、冬瓜、竹筍,和晚近推出燒酒羊。我尤其喜歡菜心羊,菜心的清甜,和羊肉的香腴,再加一點枸杞、薑絲、蛤蜊在裡面沸滾,合奏出不可思議的美味。
店家標榜選用土產閹羊,當天現宰現賣。據說活羊購買回來後,繼續放養兩三個月,讓羊隻充分運動,使肉質更結實。這一點,我倒是半信半疑,又不舉辦禽畜運動會,肉味鮮美與否,並非依靠一生的運動量。
可能源自冬令食補的觀念,絕大部分羊肉爐習慣加進中藥材或藥酒,「林家」不來這一套,而是用羊骨熬製高湯底,讓湯中充滿肉質香,再讓蔬菜、蛤蜊和羊肉共混一爐,使那鍋羊肉爐,清、鮮、甜,入口帶著餘韻,展現脫俗的風采,讓人一眼就愛上它,一口就難分難捨。
然則羊肉好吃,卻不供應白飯,未免遺憾。白飯除了能體貼嗜米食者,也是讓味覺歸零的重要主食,可以立刻紓解飢餓感;此外,當我們吃了那麼多羊肉蘸腐乳汁,亟需讓味蕾喘息,重新出發,嘗試別款食物他種味道,例如吃完燙羊心,想嘗滷羊腱,吃一口白飯就能拭去先前留在舌頭上的味道。獃子才會整餐只吃羊肉。
一鍋好羊肉爐總是令人讚美冬天。中醫的觀點認為,羊肉味甘而大熱,性屬火,食後可補中益氣,安心止驚,開胃健力。體驗羊肉爐,宜在熱鬧滾滾的情境,以呼呼寒風作背景音樂。
焦 桐
熱愛庖廚的詩人、作家以及饕家,現同時擔任《飲食雜誌》、二魚文化出版社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