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會華,擁有停產八十多年的老相機,對他而言,這些不算收藏,是保管,他期盼有朝一日能捐給台灣相機博物館,讓所有人都能透過相機的歲月痕跡,了解攝影的精神意義。
在電影《黃飛鴻傳》裡,女主角十三姨用老相機捕捉武術大雜院裡的百態,而在古老木製相機後面,藏著十三姨因探索新事物而美麗發亮的臉孔!藉此,許多觀看電影的人,對老相機的印象透過這一瞥,烙印在腦海裡。
如今,還有人將老相機收藏著,並保存得很好!在以攝影作品為主的展覽藝廊「台灣國際視覺藝術中心(TIVAC)」,就有許多8×10早期相館專業用傳統相機,等候熱愛攝影的懷舊人士造訪。
「這些老相機都有八十年以上的歷史了。」引領我們進入的,是相機收藏家,也是展覽中心的負責人,全會華。
古老機種,見證影像時代
「這些相機,其實不算收藏,因為我遲早會捐出,我只是保管。」又是一位堅稱不是藏家的收藏人士。全會華,生於馬來西亞,高中畢業後隻身赴日本念攝影,後來經友人推薦來台灣。當時的台灣攝影還未蓬勃發展,全會華有感未來台灣攝影藝術的潛能,加上他熱愛中華文化,因而在台灣一住就是二十多年。
曾經是日本留學生的全會華,在日本參觀過許多專業攝影藝廊,「台灣在亞洲的攝影工業發展程度僅次於日本,卻沒有一個像樣的作品發表空間。」因此全會華毅然決定留在台灣,並成立台灣國際視覺藝術中心專業攝影藝廊。
二十年來,他除了致力於攝影創作,展覽之餘,也在台北市立美術館兼課當講師。「手上的這些老相機,我一直保留著。」全會華說道。
觀看全會華的展覽藝廊還不夠,在角落的老相機,及全會華從自家帶來的古老機種,都印證了全會華一直秉持「成為影像時代的見證者」為藝廊的根本理念。
期待捐出,重現相機歷史
全會華有三台純手工製成的老相機,其一是長期放在藝廊裡的8×10早期相館專業用傳統相機;另一台是擁有八十年歷史、可以手工組裝的8×10折疊傳統式相機;另一款則是目前狀況良好,還常使用的萊卡M3傳統機,鏡頭為手動拉式,機身為皮革與金屬打造,附上復古皮套,以一千美元在法國跳蚤市場上購得。
問及他的收藏典故,全會華笑稱:這是保管,不是收藏。原來,曾經參與「台灣攝影百年資料重整研究案」的他,在當時才漸漸體會到,相機的歷史與演化賦予攝影文化的意義。
舊時,由於拍照手續繁瑣,因此才會有一家大小排排坐一起拍照的慎重畫面。日據時代,拍照還要有影像師執照,全台只核發三千張左右的證照,而底片與藥水也都是管制品,數量有限。一直到了台灣光復後,才逐漸開放。
全會華因此開始關注老相機,並將其妥善保管,只待有朝一日台灣成立了「相機博物館」再捐贈出去,為的就是讓人們了解攝影文化歷史,透過老相機的痕跡,刻畫歷史點滴。
透過鏡頭,詮釋個人心境
這十年來,全會華為了台灣國際視覺藝術中心耗盡家產,他苦笑說,由於身分是拿台灣工作簽證,因此無法向銀行貸款,直到前幾年,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有成立展覽補助,才有辦法撐到現在。
「希望大家都來拍照,攝影可以讓生活更豐富!」這是全會華在台灣宣導攝影文化一直強調的事。他的格言是:用眼睛看世界的美好,看得廣;但用相機拍出來的照片,讓人看得深。「因為當你面對照片時,可以去感受其意涵、心境,將有不同的領受。」而一個看得廣的人,若懂得用攝影來詮釋他看到的東西,將讓他看得更深!
全會華說,攝影數位化後,許多人愛比器材,比配備、鏡頭等,但一旦你真的投入攝影,你會發現,比較的心態只是過程,當你度過了那段歷程,你會漸漸體認,拍出來的成品如何才是重點。
「攝影哲理很有趣,當你剛開始拍照時,你會有看山是山的階段;接著懂得技巧使用了,會進入看山不是山的意境;但再更高深時,你會回到了看山還是山的源頭。」「這樣的意境你能領略嗎?」他笑著反問。
全會華
馬來西亞人,1953年生,曾任「台北市立美術館」美術教室之攝影教師,現為視覺藝術獨立策展人,國際視覺藝術中心負責人兼執行長,在台定居20年。11月將會有展覽,「一個江南夢的開始」在國際視覺藝術中心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