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都對藍色小精靈配樂記憶猶新,卡通中不經意卻巧妙地引用世界名作,不但讓古典音樂生活化,更啟發許多兒童欣賞音樂,甚至讓人終身不忘。
在一九五八年十月,一個可愛的精靈形象出現在比利時報紙的中世紀題材漫畫之中。誰也沒想到,當時的趣味小配角接下來卻喧賓奪主,不但有了自己的故事,最後還紅遍全世界。半世紀後,歐洲各國從一月開始即熱鬧慶祝這難得的五十年,各大城市接力比賽創意,一路陪同的則是大人小孩不停的歡笑。
是的,藍色小精靈五十歲了!
台灣和我同年這一輩,大概十之八九都曾看過由華視播出的「藍色小精靈」,在奇妙的森林裡有個沒人能找到的蘑菇村,住著一群可愛藍色小精靈。森林一隅有間漏雨破屋,裡面有世界上法力最弱的昏庸巫師賈不妙(Gargamel)和他的低能寵物大笨貓(Azrael)。
我們不知道賈不妙為什麼那麼討厭藍色小精靈,不是要抓來吃就是抓來煉金,但他永遠沒成功過,劇情幾乎都是藍色小精靈陷入一些「易於解決的重大危機」,最後出現賈不妙揮網捕抓,然後總被一個恰到好處的樹根絆倒,大笨貓追一追保證撞到樹……結局是藍色小精靈開心逃跑,繼續過著快樂的生活。如果嫌賈不妙還不夠笨,偶爾來插花的惡人,像大嘴巴和大鼻子,還有什麼藍衣女巫婆(Chlorhydris)和火龍教父(Balthazar)等等,更是世所罕見的蠢貨,帶給觀眾無窮的歡樂。
配樂全出自世界名曲
關於藍色小精靈的可愛與有趣,不需我在此多加描述。我想在此特別一提的,是藍色小精靈卡通中的音樂。台灣引進的美國動畫版本中,除了原創音樂外,其實更大量運用西方古典音樂作為影片配樂以及情節與人物的代表動機。由於卡通中所選的都是世界名作,而這些音樂又和角色或故事配合得完美無缺,以致我到現在都還清楚記得,每當劇情出現轉變,場景拉到危疑重重的森林時,配樂幾乎都是舒伯特《未完成交響曲》第一樂章第一主題,在古典句法下唱出徬徨不安的情緒。
賈不妙則更是有趣,這個愚笨多過壞心的角色並沒有固定主題,但無論是葛利格《小矮人進行曲》或是穆索斯基《展覽會之畫》的(御花園)都能貼切代表這白癡巫師與劇情發展。卡通中不只引用原曲,更有古典樂改編,像劇情出現緊張轉折,或單純的天氣變化,背景配樂往往是爵士樂版的貝多芬《月光》奏鳴曲第三樂章,別出心裁地調和詼諧與激動。
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藍色小精靈深深影響了我的古典音樂欣賞,也讓聽音樂變得格外有趣。身為一個孩子,我自然不知道那些配樂曲名為何,但每次在廣播或音樂會中聽到後總是格外興奮,內心大喊,「Bingo!又找到一曲了!」
啟發兒童欣賞古典樂
我學習的第一首貝多芬鋼琴作品,自然也是《月光》奏鳴曲,還從技巧較難的第三樂章下手—雖然是自不量力,但背後其實更是童年回憶。事實上,像我一樣的人並不在少數,許多人都對藍色小精靈配樂記憶猶新,即使童年印象並不能完美重現;我曾和鋼琴家安寧爭辯,每當賈不妙去見火龍教父時,那背景音樂究竟是法朗克d小調交響曲第一樂章主題,還是李斯特《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的開頭?我說是法朗克,他卻說是李斯特,吵了半天都沒有任何結論。最後拜科技之賜,索性上網一查,這才發現原來這兩曲都曾被用於藍色小精靈配樂,我們大概都是對的!
我不知當初設計配樂的人是否曾經想過,有天一個在台灣長大、聽中文配音版的小孩,和一個八歲從中國到美國、聽英語配音版的移民,日後居然以樂評和鋼琴家的身分喋喋爭論藍色小精靈中大笨蛋去找二笨蛋時,背景音樂究竟是何首曲子。
惟一可以確定的,是這樣不經意卻巧妙地引用,不但讓古典音樂生活化,更啟發許多兒童欣賞音樂,甚至讓人終身不忘。至於台灣的兒童則更加幸運;在那個電視台經費充足,願意為卡通與連續劇量身打造主題曲的時代,由鄧鎮湘作詞作曲,華視兒童合唱團演唱的藍色小精靈片頭曲,更成了整整一個世代的美好回憶。
我已經不敢去想現在兒童都看些什麼卡通,卡通中又有什麼音樂。在這特別的時刻,我要深深感謝那些給我愉快童年的叔叔阿姨,並大聲地說「祝藍色小精靈生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