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過葡萄酒之後,他把酒杯舉到右耳邊輕輕搖晃,兩三秒鐘後,煞有其事地以英語宣布:「嗯,它也認為自己是好酒。」
我們一落座,義大利主廚就出來打招呼,兩位熱情的義大利佬,連珠炮似地嘰哩咕嚕快速交換意見,加上誇張的手勢表情,菜立刻點好,葡萄酒也選好,我這個主客彷彿外人一樣,只有一旁點頭的份。
因為是周間午餐,下午大家都還有工作,簡單素樸是最好的選擇,Palma代表選的主菜是茄汁義大利麵,酒則是義大利東北部Collio Orientali del Friuli以法國亞爾薩斯或德國很常見的灰比諾(Pinot Grigio)葡萄釀成、果香濃郁、色澤金黃豔麗、口味清淡的白酒。
他突然側耳傾聽
宣布葡萄酒說了什麼
酒送來了,侍者依例先請主人試酒,Palma代表神情嚴肅地先將酒杯略作逆時針小幅搖晃,把他典型義大利式的大鼻子探入深酒杯中嗅聞香氣;再將杯子舉高齊眉,迎光欣賞顏色;然後淺抿一口,擺動舌頭反覆啜漱,讓酒均勻地接觸到舌面上不同區域、不同分工的味蕾,以口感的平衡性與餘韻作為品質的重要判準。
這三個步驟本來就是品酒的標準程序,有趣的是,Palma代表這一套已經很接近表演的品酒動作,居然還沒有結束,嘗過葡萄酒之後,他再裝模作樣地把酒杯舉到右耳旁輕輕搖晃,側耳傾聽,兩三秒鐘之後,煞有其事地以英語宣布:「嗯,它也認為自己是好酒。」
我與一旁侍酒的服務生都笑了,Palma代表也笑著為自己的奇特動作解釋道:「一九九八到二○○一年期間,我派駐在東京,有一次在銀座一家高級法國料理餐廳吃飯,突然一時興起在友人面前做了這個『傾聽葡萄酒』的促狹動作,沒想過了一會兒,鄰桌的日本客人也有樣學樣地把酒杯放在耳邊搖晃,專注傾聽起葡萄酒的低語了。」
尊敬的好傳統
來自感謝造物主恩賜
「從此我就養成這個招牌動作。」Palma代表的微笑裡似乎還有深意,他接著說:「尤其在亞洲,因為我覺得亞洲人特別應該學習如何傾聽葡萄酒,學習怎麼『向葡萄酒學習』?」
「向葡萄酒學習」?這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說法。其實在歐洲舊世界的確一直都有近乎「尊敬」葡萄酒的傳統,這種傳統往往讓我們亞洲人覺得不可思議。依照法國一九一七年發布的一項法規,「葡萄酒是葡萄經由人類勞動轉型後的結果。」(Le vin est la consequence de la transformation du raisin par le travail de l'homme.)。
這項簡單的定義呈現兩個重點,第一、葡萄是自然的產物,來自於造物主的恩賜;另一方面,人類的勞動是偉大的,這種偉大賦予葡萄酒文化的深度。
事實上,不但《聖經》舊約、新約處處可見葡萄酒,耶穌也曾行使過「將水變酒」的奇蹟,甚至在天主教的傳統裡,葡萄酒被視為基督聖血的象徵,不但能解渴,也能救贖靈魂,是一種具有高度靈性的神聖之物。
在這種文化背景與價值體系之下,「向葡萄酒學習」、乃至於「傾聽葡萄酒」不但不奇怪,甚至於理所當然了。
台灣物化嚴重
連人都被當成物看待
但是亞洲,或者我們不談別人,只談台灣,基本上停留在一個以物質為中心的文化環境裡,不但對於物品抱持著消費主義的態度,甚至還有將人當成物看待的「物化」傾向。
因為物是物、人也是物,既然都是具體可見的「物」,因此毋須溝通,只要展現、比較、競爭與消費即可,雖然從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依然可以發覺許多關於愛、利他以及深刻的心靈與行為,但是誠實公允地說,台灣基礎的社會文化,並不真正鼓勵這種心靈與行為。
所以Palma代表「傾聽葡萄酒」的奇特姿態,放在當下環境裡,倒像是歐洲舊世界葡萄酒文化,可能帶來的心靈改革之另類提醒,提醒一種比被動謙虛更正面的、「積極地傾聽」的可能性。
所謂「積極地傾聽」,簡單地說,就是一種設身處地的將自己放在對話者位置上的能力,無論對方以何種方式表達他的恐懼、挫折、憤怒、期待或想望,都盡可能地去聆聽與理解,將這種態度放大到極致,就是在面對「物」的時候也能承認對方的價值,進而傾聽、對話,並從這樣的對話中有所收穫。
「變得更好」
這是一句動人台詞
這樣的想法看起來虛無飄渺,但是類似的說法筆者卻聽過不止一次。
一九九○年代初,我在巴黎開始進入現代藝術欣賞與收藏的領域,當時亦師亦友、曾任法國SYSTRA工程顧問集團總裁的Jean-Francois Bougard老先生,曾給我一個影響長遠的忠告:「一件好的藝術品,不會只讓你耽溺其中、無法自拔,如果是這樣,那只是一件『濫情』的作品;真正好的藝術創作,不但均衡、收放得宜,而且可以幫助你學習進步、成長提升,幫助你變得更好。」
「變得更好」是一句美麗動人的台詞。
在愛情文藝電影《愛你在心口難開》(As good as it gets, 1999)裡,飾演尖酸刻薄作家的傑克.尼可遜(Jack Nickolson),在劇終對飾演快餐店服務生的海倫.杭特(Helen Hunt)說了這句話:「是妳讓我願意變得更好。」(You make me want to be a better man.)美哉斯言。
傾聽物的低語
也學會與人積極溝通
雖然自己已經年齡一大把,不再是純情小男孩了,但是面對這種把自己放在一個平等、或是謙卑的地位,坦然承認並接受對方的影響力,並且展現學習成長、「變得更好」的意願,相信一定可以打動情人的心,也一定可以揭露出心儀的葡萄酒或是藝術品不為人知、隱藏在表象背後的深沉美好。
如果連如何傾聽葡萄酒低語這麼困難的事都能學會,那麼在人的世界裡「積極地傾聽」將更容易實踐,不是嗎?
法國十七世紀詩人Nicolas Boileau(一六三六~一七一一)曾說過一句很難理解、甚至滿誇張的話語:「不懂葡萄酒的人,什麼也不懂。」(Qui ne sait boire ne sait rien)放在這個思索脈絡與架構裡,就顯現出合理性與說服力了——除了欣賞葡萄酒,我們是不是也願意同時接受這項偉大飲料所帶來的心靈與態度上的改革呢?
下回您在馬可波羅餐廳、或台北任何一家義大利餐廳,要是看到一位大鼻子的義大利佬在耳邊輕輕搖晃葡萄酒杯,很可能就碰到了懷著獨特價值的Palma代表,那麼您可以大可以舉杯,與他一起專心傾聽葡萄酒的低語。
(稿費捐贈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
/小檔案/
楊子葆
一九六三年出生於花蓮,法國國立橋梁與道路學院(ENPC)工程博士。曾任新竹市副市長、台灣駐法國代表等職,現為外交部政務次長。精葡萄酒、交通學,也是一位法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