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福是葉榮嘉一直貫徹的原則,不僅自己力行,
也要求其他人與下一代做到,年已七十的他,
用惜福來回味自己人生的種種美好。
葉榮嘉出生在新竹市頭前,家裡當佃農的他小時家境欠佳,一切的吃住穿戴全靠自己打零工,就這樣一路上高中考上成大建築系。大三就考上建築師執照,入社會後生活漸漸好轉,第一桶金是靠著投資房地產來的,日後對收藏的敏銳度更讓他身價倍增。
但他也沒忘記過去那段貧苦日子,嘴邊總掛著「惜福」二字,對下一代年輕人耳提面命,要多懂得惜福。
碗中的食物絕對不剩
比起奢華的宴席,葉榮嘉覺得簡單道地的小吃反而合他的胃口。即便是小吃攤,所點的每碗飯菜都會用心吃得一乾二淨;看見有年輕人碗內還剩很多麵或飯,葉榮嘉總會拍拍他的肩膀笑說,「少年ㄟ,要惜福啊!飯碗內的菜都要吃完。」他總認為沒把東西吃完實在太可惜,不是外帶回家再吃就是現場全部吃光光,不許浪費。
出身新竹,公司也扎根在新竹,地緣讓葉榮嘉對新竹當地的老味道,不僅如數家珍,更是回味再三,即使工作再怎麼繁忙,也會抽空走進巷弄內,吃上一碗切仔麵,點上一盤三角肉,讓嘴巴能記得且懷念這樣在地的老味道。
葉榮嘉常去的店家多半是經營超過三代以上,現在接棒的老闆,多是第二代或第三代,見到他總要叫聲葉伯伯。也因為跟這些老店有兩代以上交情,葉榮嘉每回去,總會細心觀察老闆料理的方式,還能一一解講這當中的食材與風味,有時候,還跟店家老闆一搭一唱,儼然成為老闆的得力助手。
在藝術園區興學
若要仔細問他這道料理吃了幾年,往往都是幾十年為一個單位;而且哪家店該點什麼菜,哪些是招牌菜,葉榮嘉總能如數家珍,記著這些幾十年的老味道。
不光是吃會回味過去,葉榮嘉開始試著回饋社會,在自己打造的新竹國家藝術園區內開辦幼稚園、雙語學校,也與台大等高等學校教授合作,邀請更多教授一同合作教育事業。葉榮嘉認為,學生受老師的影響非常深,才會讓他非常認真地重視教育事業,從根本教好每一位學生。
受人點滴當湧泉以報
過去葉榮嘉曾受過學校老師的幫忙,使他尤其重視學校老師的素質。像他昔日在新竹中學求學時,家境貧困,他特地請求校長幫他找打零工的工作,校長替他找到新竹台肥五廠挑煤炭的臨時工,讓他不至於三餐不繼,這些點滴他總感念在心,不時找學界學者討論學校教育的事情。
如今已七十歲的葉榮嘉,未來還打算在自己設計的國家藝術園區開闢一間博物館,裡頭將公開他的收藏作品,分享給所有人。若問葉榮嘉惜福的定義是什麼?葉榮嘉應該會笑答,「我已經做給你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