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圓乃台灣土生土長的庶民小食,非常普遍,尤其是在夜市,我們幾乎可以斷言,沒有肉圓的夜市,就不夠完整。
肉圓略有地域歧異,在地性格強烈,因此街頭巷尾所見的肉圓多以地名標榜、號召,諸如永和的「潮州肉圓」,台南東山鄉的「東山肉丸」、柳營鄉的「柳營肉丸」,彰化人遷居鶯歌所立的「彰鶯肉圓」,此外隨處可見新竹肉圓、員林肉圓、台南肉圓、屏東肉圓。
據說彰化北斗鎮是肉圓的發源地,北斗肉圓外表呈三角形,體積迷你,我一次可以吃十個;新竹肉圓個頭也小,呈橢圓形;一般肉圓則多為扁圓形,直徑約六到八公分。
台灣肉圓的風格,大抵南蒸北炸,北部以彰化為代表,南部以台南為代表。清蒸肉圓的優點是不油膩;不過我偏愛油炸肉圓。
說是炸,其實只是泡在溫油裡,混合兩種工序——先蒸後炸。所用的炸油多以花生油混合豬油,肉圓蒸熟後備用,待顧客點食才入油鍋加熱。由於剛從油鍋中撈起,從皮到餡都非常燙,邊吃邊吹氣,在急嘗美味和燙傷嘴的邊緣,忽然爽快和危險住得這麼近,喔,人生有許多時候真的像在吃肉圓,躁進不得。
肉圓美味與否繫乎三條件:外皮須厚薄適中,又要柔軟而富彈性,外表須呈半透明,有剔透感,咬下去透露米香;內餡須飽滿,且配料和諧,調味佳;淋醬的優劣亦是成敗關鍵。
肉圓的製作有點繁複,實實在在的工序是:將浸泡一夜的在來米磨成漿,倒入滾水中攪拌至熟,再添加太白粉、地瓜粉攪勻拌成糊,即為粿漿。待粿漿冷卻,注入模子中,加入內餡,再糊以粿漿,送進蒸籠炊熟定形。
製作粿漿的在來米粉添加地瓜粉、太白粉,乃為增強外皮的韌度和黏性。這裡面猶有些講究——地瓜粉須用紅粉才不易蒸爛。
內餡以豬肉為主,常見的餡料還有筍丁或筍絲、香菇、蔥頭,筍乾選取刺竹方為上品。清蒸肉圓多選用肉臊,油炸肉圓則多剁成肉塊。清蒸的淋醬多用蝦醬,油炸則多用米醬,顯示濃油厚醬的表情。米醬乃用糯米磨漿,加糖熬煮而成;有些店家會另加醬油膏、甜辣醬組合。
賣肉圓雖是小生意,好店家卻不會缺乏體貼心意。屏東夜市「上讚肉丸」免費提供以柴魚、三層肉、冬菜所熬製的「感情湯」,無限暢飲,顯然在和老顧客博感情。
板橋黃石市場附近的「林圓大粒肉圓」,是我最近才體驗到的美味。一天,詩人紫鵑請我們品嘗板橋美食,吃到肉圓時已經是下午三點多,已品嘗過多家餐館和小吃攤。我卻一眼就愛上它。
這家小店僅賣肉圓、虱目魚丸湯,比一般攤販的貨色少,二十幾年來卻愈賣愈旺。肉圓的外皮細滑,彈牙,飽含嚼感和米香。內餡更加講究——飽滿的豬後腿肉、筍、香菇,並且加了一顆鵪鶉蛋。醬汁也靚,據說是加了蝦頭、蝦殼和蝦卵所熬製。
豐富內容的手段各家不同,基隆市「阿玲家肉圓」添加小黃瓜片;新竹市「飛龍肉圓」內餡另加栗子;台南的清蒸肉圓則例加蝦仁,如保安路的「茂雄」和開山路的「友誠」都叫蝦仁肉圓。
九份的「金枝紅糟肉圓」有葷、素兩家,我平時並不吃素,可每次去九份都得吃一粒素肉圓才肯回家,那豆粉製成的素肉、筍絲、香菇合奏出不可思議的香味,令人迷戀。
南機場社區裡有一家肉圓攤,下午才短暫出沒,旋即不見蹤影。當肉圓攤重現江湖,攤前立刻排出長長的人龍,我多次搭計程車前去排隊,大概有一半的機率向隅,遭受失望打擊漸多,遂提不起勇氣再去。
大學畢業時,女朋友住在頂好市場後面,附近的土地公廟前有一個肉圓攤,十分美味,我們常常會站在路邊吃肉圓,米醬之外再加蒜泥和自製的辣椒醬,大汗淋漓,那氣味芬芳了周圍的空氣。這樣一粒肉圓,值得燒香拜佛。
我的吃肉圓史,從每粒新台幣三元,吃到每粒三十五元,見證了台灣物價的飛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