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小吃,在王浩一眼中,可是歷史文化和生活藝術的結晶,小歸小,裡頭蘊含著台南人用熱情與憨厚,努力維持而得的濃濃古早味。
原本只在台南念大學的王浩一,學的是數學,從事建築相關事業,卻成為台南在地的文史工作者與城市作家。因為愛上台南古蹟之美,王浩一開始考究背後的歷史典故,連帶愛上擁有歷史意義的台南小吃,且深入研究記錄。先前熱銷的《慢食府城》,從照片、內容、編排全由王浩一一人製作,就同小吃一般,是本慢慢累積歷史與文化而誕生的豐富小吃故事書。
為了採訪小吃,王浩一時常背著相機走遍台南大街小巷,四處拜訪店家,從食材準備,小吃特色與背後的歷史故事,一一深入探訪,可以說幾乎每攤小吃都知道王浩一、王大哥這個名號。
【特點1】肉臊提味
在王浩一眼中,台南小吃有四項特點,第一是甜而不膩的肉臊。台南有肉臊飯,有肉臊芋粿、肉臊意麵,擔仔麵也需要肉臊提香提味,碗粿若淋上肉臊醬汁,風味必定更佳。肉臊等於台南小吃的必備品。
肉臊其實就是滷肉的一種。把精肉用稍甜的滷汁滷過,再切丁,加上蒜一起爆炒。台南聞名的度小月擔仔麵就以豬的後腿肉連同蔥一塊爆炒,最後再熬燉一小時以上才算完成。每家小吃做出來的肉臊風味、甜度各有千秋,可說是小吃的美味關鍵之一。
【特點2】口味偏甜
第二是小吃口味多半偏甜。早期在鹽、糖這種民生必需品還是政府嚴格控管的情形下,「甜味」宛如一種貴族專用的奢侈品。
台灣早期在鄭成功、施琅等朝廷官員來台,帶來許多御廚。隨著官員沒落,御廚散入民間,自然也習慣在飲食中使用大量糖,故將官員的口味散落民間,讓百姓感受貴族甜的口味,所以台南小吃偏甜可說是仿照貴族口味,也是宣示自家有錢的實力。
【特點3】蝦仁入菜
第三是蝦仁。隨著安平港等漁港陸續完成,以及安平工業區冷凍技術穩定,連帶與魚貨相關料理一起蓬勃發展,於是像蝦卷、蝦仁肉圓、蝦仁飯等這種有「蝦」開頭的小吃普遍出現在台南大街小巷,利用蝦仁本身的甜美,衍生出一道道與眾不同的小吃料理。
台南的蝦仁多取材於安平港與興達港的火燒蝦,不管是蝦仁羹或是聞名的蝦仁飯等蝦料理小吃,多是店家每天以人工剝殼去腸泥,新鮮地融入各式料理中。又因為火燒蝦的甜度比其他外來進口蝦高,有些店家甚至將蝦泥和入沾醬中,增添小吃的甜鮮。
【特點4】私家醬料
第四則是醬料。每家小吃的醬料皆迥異,而且全是自家傳承自家研發的醬汁,無法對比,因為各自有不同的特色。比如在巷口吃這家芋粿的醬料,到巷尾的另一家店,同樣是芋粿,因為淋上的醬料不同,吃起來便差別很大,特色隨著家族口味而耐人尋味。
小吃雖多種,只有數十年如一日的傳統口味,最能擄獲王浩一的心。譬如,王浩一覺得,現在的豆花大不如前。他說,早期台灣並沒有豆花這種點心,豆花在台灣的歷史不會超過六十年,可能是一群外省老兵將家鄉味帶進台灣。但現在市面上的豆花多半是用機械製作,不僅沒有舊日的味道,也失去純手工的感動。
又如手工魚麵,一大尾狗母魚只能做出二、三碗魚麵,而且把魚漿做成細麵時,得耐著高溫上好幾小時,這種耗時的厚工,與堅持古早味的憨工精神,只有在台南,才看見專屬台南小吃的努力精神。
這幾年王浩一針對古蹟、小吃、人文、故事這四項主題陸續替台南記錄下故事,如今古蹟類已出了三本書,小吃類一本,接下來還要以故事,深刻描寫台南歷代變革,預計要再花上兩年多的時間仔細研究。
王浩一充滿自信地說:「到時出來,我所寫的故事角度絕對讓歷史學家驚訝。」在南投出生的王浩一心中,台南已經成了他的第二個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