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想跟自己相處,「浮線」是個好去處;想要一本書一單騎徜徉千里,「若輕」可以滿足你的需求;想要聽書說古,就去「噶瑪蘭ㄟ古厝」。距離台北1小時車程的宜蘭,可以讓你拋開一切紛擾。體驗生活,就是這麼簡單。
浮線發想之島 聊天、發呆,拋開時間壓力
「我希望來到這裡的人,都跟自己相處就好。」建築師林憲慶這樣描繪著他所設計、興建的「浮線發想之島」。這間近來引發很多討論的民宿旅館,從外型到內部軟體服務,都一新喜愛玩民宿旅人的耳目。
作為建築師,想要在台灣的建築生態裡快速闖出自己的天地,冒險是必要的經歷。以父親的魚塭作出發點,林憲慶大膽舉債,用以具體描繪自己對建築、空間的想像,「浮線發想之島」坐落在翠綠的稻田之間,顯得遺世獨立。
讓生活回歸自然,是林憲慶設計「浮線」的初衷,也是這建築空間想要傳達的觀念。來「浮線」玩的朋友,沒有什麼建議行程,可以來一兩天都不出去,想吃飯就吃飯,想發呆就發呆,當然也不必有時間觀念。
來到這裡,就是享受,享受精緻寬敞的空間、享受緩慢甚至無感時間生活。負責「浮線發想之島」公關行政事務的Amy說:「我們提供三餐外加下午茶和消夜,依客人需求隨時可以用餐、喝茶,讓來玩的朋友不必因為受限行程,而失去自己的腳步。」
「我們都喜歡過生活,那生活究竟是什麼?我們希望大家可以來這裡,回想生活的初衷。這也可以說是一間七分之二的住宅,每周七天,五天工作,剩下二天你可以來這裡,卸下緊張的外衣和各種形象,徹底地放鬆,回歸最真實的一面,然後再重新出發。」
配合真實生活的體驗,客廳、餐廳,加上五間不同特色的房間,空間規畫也多採開放式設計。「真實到,在室內開放空間泡澡,都要裸裎相對,沒有門可以遮掩。」各空間有獨立出入的樓梯和陽台,而一樓兩間房間另規畫有獨立的小泳池可供戲水。
林憲慶說:「我們的房子蓋在水裡,住在這房子裡的人若不能玩水,感覺有點違背初衷。但是外面的水又不適合下去玩,所以我讓樓上三個房間都開天窗,在樓下二個房間設計游泳池,用以接天、接地,善用大自然賦予的寶貴資源。」
「浮線發想之島」每間房間含陽台都約在二十五坪上下,室內皆配備液晶電視、家庭劇院、音響、浴缸、吊床、天窗、小戲水池、陽台,每個空間在共同的基調之外又建立著不同的主軸。待在室內,有主人收集的CD、DVD可欣賞,也能到戶外吹風、喝茶、看書、釣魚。負責室內設計的歐芳吟表示,「在空間內保有和外界自然的互動,是主要的原則。」
林憲慶說:「生活就是找到自己,活出自己要的樣子啊!我每天問我自己,我有什麼、沒有什麼、想要什麼?我們被現實生活擠壓,會不斷遺忘生活該有的滋味,我們就以為自己沒有能力去過想要的生活。可是,真的是這樣嗎?」
你想怎麼過日子?
來「浮線發想之島」,或許你也可以發現,其實,過好日子根本不需要理由。
若輕新人文度假旅館 晨光、彩霞,享受單純樂趣
天未亮,騎上單車,經過五結防潮大閘門,前往蘭陽溪、冬山河、太平洋出海口,接受晨光的洗禮。午後陽光太耀眼,在旅館的房間裡,瞻仰連田阡陌的慵懶。黃昏,走在河堤小徑上,微風徐徐、滿天彩霞,一派輕鬆愜意不在話下。
住在「若輕」,吃喝玩樂,好像很多事情都會變得很簡單。
「若輕」的負責人李若清原本從事廣告設計,隨先生回到家鄉創業,享受著宜蘭的山光水色,也迷戀著宜蘭的輕、慢生活。喜歡旅行,想要讓來宜蘭的人玩得更自在,一腳跨入觀光業,「開民宿,不只是要滿足我自己的想像力,也希望能讓來這裡的朋友有可以築夢的空間。」李若清說。
簡潔設計、光影交錯,是建築師陳冠華設計「若輕」最重要的原則。硬體上以高門檻的合法旅館為申請,公共安全、衛生品質皆維持在一定的水準。搭配這樣的空間設計、住宿品質,人員和服務則貼近民宿的自在,讓來玩的朋友都能保持輕鬆愉快的心情。李若清推薦這附近有兩條很棒的單車專用道,長度約一.四公里,騎到海邊,可以把單車丟在沙灘上,看海、吹風,怎樣都很舒服。
晚間,樓下餐廳提供咖啡、點心、水果等消夜,坐在戶外乘涼,三五好友相聚閒聊,或獨自看書沉思,認識其他來玩的客人,也順便認識自己。李若清說,咖啡吧時間會不定期安排表演,偶爾也會讓客人即興演出。曾經有一組客人是交響樂團的團員,他們晚上咖啡吧時間就彈鋼琴、和其他客人做音樂交流,「黃春明老師經常來玩,也會帶其他藝文界朋友一起,這些都是若輕最重要的人文精神,也是吸引許多熟客再來的原因。」
宜蘭生活步調慢,客人多半來自台北、台中等地,來宜蘭就是要享受慢、慢的生活。持續堅持自己的經營理念,會再來的客人多半都是對此地產生認同感,逐漸都會成為朋友,這些朋友再帶其他的朋友來,大家的調性都差不多,從建築、空間、人文意象,到在裡面走動的每一個人,感覺都愈來愈像,錯落在光影線條間也都非常協調。
李若清說:「我經常鼓勵我們的客人,來到這邊,就要盡量放鬆,不一定非看什麼景點或去哪裡,附近傳統藝術中心、親水公園走走就好。累了就回來,這裡的咖啡、茶等飲料二十四小時都放在吧台,隨時都可以享用。度假就是這樣啊!放輕鬆一點,就能讓生活簡單一點,這當然也是我自己最喜歡的生活態度。」
噶瑪蘭ㄟ古厝 吊床、樹屋,重現往日情懷
另一處回歸古早情懷的民宿「噶瑪蘭」,則展現出截然不同的一番風情。「大概八百年前,噶瑪蘭(kavalan)來宜蘭開墾,共有三十六社,流流社是其中一社。我們這裡是正宗流流社,全盛時期約有二十八戶,大家都有親戚關係,現在只剩五戶而已。」古厝的主人林天成說,和台灣許多村落一樣,流流社的孩子成年後,都會往外地發展,他自己也不例外。
離開宜蘭,到花蓮打拚,結婚、生子,孩子成年後又一個個離開花蓮到其他城市去,林天成夫妻退休回宜蘭照顧父母,想不到意外成就的事業,卻又讓孩子回到身邊。
「十年前退休,我們夫妻回來宜蘭照顧年邁的父母,本來想說就是靠種田、種菜來過日子。放假時,小孩的同學、以前的朋友來宜蘭玩,都會來家裡借住,我們就把古厝整修一下,讓大家住得比較舒服。一個介紹一個,來住的朋友愈來愈多,結果無心插柳柳成蔭,到二○○三年才開始正式經營民宿。」林太太說。
「噶瑪蘭ㄟ古厝」整個園區裡可以釣魚、划船、烤肉、在河堤上騎單車、散步,也能躺在吊床上看書、小憩,或者聽林天成夫妻聊童年時光,或噶瑪蘭族的歷史故事。
古厝位在冬山河東岸,站在廣場前就能看見利澤簡橋和冬山河。「流流社,就是水的意思。冬山河還沒整頓時,就是彎彎曲曲的水道,附近都是水田,我們聚落四周都是水,形成獨立聚落,只有一條路,大颱風來時,路會斷,都要靠船隻進出,當時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自己的船。」林天成說。
整個園區的規畫、建造多出自林天成之手,其中又以「樹屋」最受來玩的朋友喜愛。為什麼會蓋樹屋?林太太說,二○○二年噶瑪蘭族立名,他們夫妻想到祖先有住高腳屋的傳統,就想在園子裡的老樹上蓋個瞭望台,有一個畫家朋友認為老樹很難得,只蓋瞭望台太可惜,畫出了樹屋的模型,林天成就靠一己之力,蓋出了這間大受歡迎的「樹屋」。
針對來玩的客人停留的天數和興趣,林太太會給予不同的旅遊建議。夏天約四點半起床,清晨五點前可在海邊看日出。春秋傍晚、早晨最舒適,沿著單車專用道玩耍,或者到港口看漁船去返也是有趣的經歷。
林天成說:「對面冬山河親水公園每天晚上十點打烊都會放費玉清的(晚安曲),我們回家十年,就聽了十年嘍!」林太太說,他們以前在工廠工作,從沒想過退休之後反而變得這麼忙,因為這間民宿,離開宜蘭的孩子又都回來了,一切都是從沒有計畫開始,也沒想過可以把老家變成現在這個樣子,自己都覺得好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