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6208 00900 00896 天氣 AI

那些唱歌的瘋女人 P.164

那些唱歌的瘋女人 P.164

如果瘋狂是一種奇觀,那麼十九世紀出現結合美聲唱法(Bel Canto)與絢爛超技,產生的歌劇(瘋狂場景),也就不足為奇。


最近俄國歌手Vitas來台演唱造成轟動,不但一票難求,觀眾更為之著魔。看他集華麗、魅惑、高音於一身的表演,還有招牌曲(歌劇II),不禁讓我想起真實歌劇裡的一種表現形式,一種歌頌瘋狂的奇特美學。

「瘋狂」何以進入歌劇院?文化大師傅柯在《瘋狂與文明》一書中就曾詳細考證近代歐洲對瘋狂的態度演變與其社會意義。原本精神異常者若無攻擊舉動,基本上都能居處自由。然而十七世紀後情況卻大幅改觀,心智缺陷者不再見容於社會,被搜捕監禁於療養院中。
 
這種「理性」戰勝「不理性」,權威凌駕失序的自豪與自信,進一步又轉化成對瘋狂的好奇││ 既然我們擁有理性與秩序,和癲亂充分隔離,所以自可安全地欣賞這些瘋狂。
 
當時參觀瘋人院,甚至公開展示精神失常者,竟和看馬戲表演無異。在今日的維也納精神病院博物館,我們仍能見到如此陋習的歷史軌跡。

如果瘋狂是一種奇觀,那麼十九世紀出現結合美聲唱法(Bel Canto)與絢爛超技,產生令人目炫神迷的歌劇(瘋狂場景),也就不足為奇。而修華特在其著作《女人病》(The Female Malady)則指出,由於瘋狂導因於不理性,女人又被披上不理性的外衣,以致藝術創作在表現瘋狂時也多從女性著手。
 
歌劇中女高音本就是注目的焦點,其柔弱敏感的形象加上茫然失神的刺激,不但戲劇效果頂尖,更能充分發揮唱技。難怪(瘋狂場景)一出立即成為潮流,也成為歌劇史上的特殊類型。

美聲歌劇兩大聖手貝里尼和董尼采第彼此明爭暗鬥,也皆在瘋狂場面上屢出新招。貝里尼的描寫比較含蓄,多是「失神」而非瘋狂。
 
(清教徒)(I Puritan)女主角艾薇拉雖因打擊而發瘋,最後卻恢復神志。(夢遊女)(La Sonnambul)則描述少女阿蜜娜夢遊而誤闖民宅,情人誤為姦情憤而毀婚。傷心的她竟夢遊屋頂,村民於驚慌中真相大白,終而歡喜收場。

董尼采第也寫過這種發瘋又清醒的歡樂劇,且論及驚懼戰慄的場面,他可是無人可及,(安娜.波雷娜)(Anna Bolena)就是偉大的里程碑。此劇女主角譯回英文就是大名鼎鼎的安波琳(Ann Boleyn),這位長期被人描繪成淫亂後宮、勾引英王的婢女,正是女王伊莉莎白一世的生母。

劇情描述亨利八世再度對這「最新」的妻子感到厭倦,定極思動尋找新歡。
 
安波琳何嘗不知?但她真不知的,就是丈夫新歡竟是身旁最貼心的女僕喬安娜。由於安波琳行情頗佳,不但有男侍暗戀,連老情人也忘不了。
 
在致命的巧合下,舊情人和男侍發生爭鬥而為亨利八世撞見,國王藉此斷定皇后不貞,將一干人等全送往斷頭台。

董尼采第以半小時的時間,運用各種花腔描寫安波琳走向斷頭台時陷入瘋狂的心理狀態。不但時而驚懾死亡的恐怖,時而幻想婚禮的甜蜜,最後更過分地用眾人慶祝喬安娜為皇后的讚美,配上加農砲和禮樂,伴隨安波琳死前的詛咒一起唱出淒厲的最高音。

薄情郎棄舊愛喜迎新后,癡心女悔昨非淚灑刑台,如此淒慘可怕的歌劇,卻是瘋狂場景的經典。

然而,論及董尼采第最著名的瘋狂場面,仍屬(拉梅默的露琪雅)(Lucia di Lammermoor);還記得電影《第五元素》裡的藍色女高音嗎?她唱的詠嘆調就是露琪雅的瘋狂場景。純真少女受騙另嫁,情郎現身怒斥變心,深受打擊的露琪雅走火入魔,在新婚夜手刃親夫後發瘋而死。

董尼采第不但譜出令人心碎的哀怨旋律,更有深刻細膩的心理描寫與故事鋪陳。長笛在瘋狂場景奏出露琪雅與情人的戀愛旋律,女高音更隨之一同飆舞,將瘋狂表現得何其華美哀豔。
 
董尼采第原先甚至設想以玻璃琴代替長笛,就是要表現那種於鋼索上跳舞,在崩潰邊緣道生死的極端美學。

可歎的是,善寫瘋狂的董尼采第,最後竟也在精神病院中了結殘生。如此藝術形式到了二十世紀,經由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等人的性學與潛意識研究後,又轉化為更豐富多元的面貌,也將心理分析與音樂描寫推向極致。
 
即使今日已不見展示瘋人的醜習,只要走進歌劇院,聽眾還是可以帶著掌聲與讚歎,回憶歷史,安全地欣賞那些唱歌的瘋女人。

延伸閱讀

唱給知己聽
唱給知己聽

2024-09-25

新婚小夫妻的兩場派對
新婚小夫妻的兩場派對

2024-10-09

嘴角向下的委屈
嘴角向下的委屈

2024-11-06

猩猩比人有人性?
猩猩比人有人性?

2024-09-11

愛的眼神
愛的眼神

2024-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