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紐約格林威治村煙霧瀰漫的地下室到國家音樂廳、從紐奧良的農村到巴西的海灘,不同的演奏地點和不同的國度,孕育出不同風格的爵士樂。惟一不變的是它的「即興」和「自由」,當旋律流動,就引人不住搖擺。想眾樂樂,找間爵士小酒館;想獨樂樂,買張CD或打開廣播,感受爵士樂魅力,一點不難。
還記得你是在哪裡第一次聽到爵士樂?是電影《當哈利遇上莎莉》中的「It Had To Be You」?還是深夜廣播節目中Chet Baker緩慢慵懶地訴說「My Funny Valentine」?
大學時代開始聽爵士樂的李怡道,從同學借給他第一張Miles Davis的「Kind of Blue」,就這麼聽了將近十年,一邊說自己窮得快被鬼抓走,一邊看著櫃子,「每張CD平均三百元,有一天你算一下,竟然已經可以買兩台車。」不過,厲害的在後頭,國內知名的爵士樂評蘇重,擁有的CD據說已經可以買一棟房子啦。
新竹IC之音《爵士公民》的主持人柳公明,白天是園區工程師,他選擇放棄更高薪的工作,換取主持廣播節目的時間;而台北愛樂電台《台北爵士夜》主持人沈鴻元,則用旅行記錄他對爵士樂的熱愛,隔幾年就安排一趟紐約爵士樂之旅,聽遍大小爵士吧,彷彿和爵士樂大師們呼吸同樣的空氣,功力就可增加一甲子。
聽音樂未必得這麼狂熱,但嘗試不同的音樂,也是件不錯的事情。對接觸爵士樂不深的人,幾位爵士樂迷提供了一些方法。
爵士樂入門的四種聽法
首先是「曲目」。在爵士樂中有所謂的「標準曲」,不管是電影《第凡內早餐》中的「Moon River」、《愛在心裡口難開》的「I Love You For Sentimental Reason」;這些耳熟能詳的旋律,來自爵士樂手重新詮釋音樂劇或流行歌曲。從自己喜愛的曲目下手,尋找不同的版本來聽,是很容易上手的方法。
再來是「樂手」。在爵士樂中,演奏者往往比原作曲者來得響亮,如爵士大師薩克斯風手John Coltrane、小喇叭手Louis Armstrong或鋼琴師Thelonious Monk等。若你特別喜愛某一樂手吹奏某一樂器,不妨從該樂手參與錄製的專輯聽起(CD封面上可看到樂手名單)。
最後是幾種最簡易不必傷神的方法:買「電影原聲帶」,若在某部電影中有吸引你的爵士樂出現,買張電影原聲帶是很好的選擇;「聽廣播」,打開收音機,有DJ幫你選好曲子,放鬆地聽,不會有做學問的負擔。
「即興和自由,是爵士樂最重要的精神。」沈鴻元說,在爵士樂中,不同的樂手會賦予同一首曲子不同的面貌,但主旋律永遠不變,「就像我們每天上下班,起點終點都一樣,但是偶爾繞個路、或換個交通方式,感覺就不同了。」如何在不變的生活中,尋找一些變化的樂趣?一起聽爵士樂吧!
換個方式,感覺就會不同
聽不同的樂手演奏爵士樂,曲目一樣,面貌大不同,好比在不變的生活中,為自己來點即興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