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使台灣更上一層樓,設計以及美育最近常引起大家的討論。在討論這些問題時,許多人大都會感嘆台灣的「醜」,因為台灣的醜堪稱世界一絕:台灣的人文景觀不僅輸給先進國家,甚至也不如許多低所得國家。
台灣醜得如此特殊其實有一些經濟與社會因素。另外,歐洲可以當作一個對照組以用來理解台灣:如果我們有辦法解讀歐洲之美,我們倒著看就可以理解台灣之醜。
歐洲人對古蹟的重視其實不純粹來自於審美觀,旅遊業也是一個重要原因。例如,一個人如果把老房子拆掉,蓋一幢醜陋的現代建築;這肯定會打擊當地的旅遊生意,而成為全民公敵!
歐洲的優美也跟其階級制度傳統有關:歐洲有龐大的貴族階級,這為精緻文化提供雄厚的消費群。更有甚者,歐洲貴族階級以奢侈、愛現為美德,因為這樣可以彰顯自己屬於上階級。
歐洲商、工業革命後興起的資產、中產階級向貴族看齊,這更擴大精緻文化的消費基礎。例如,一個所得較低的白領階級可能收入不如所得較高的工人,但是為了顯示自己是主子階級,也會忍痛雇用傭人、住在好地區與打扮門面。
西方國家有一個讓人津津樂道的地方是:他們很重視住宅外面的景觀,像是一個人如果剩下一筆錢可以用來修馬桶或割草皮,他會選擇割草皮。然而,這種公德心其實是「社會隔離」的表現,也是階級制度的遺緒。
現在的西方國家用比較隱晦的方式來做社會隔離:例如,美國的地方可以自訂建築標準,部分有錢人便把他們所住的地方的建築標準提高,以使窮光蛋自然而然住不起該地,必須有漂亮草皮只是這些標準之一。
台灣在上述的各種面向恰好與歐洲相反:旅遊業不重要、沒有階級制度的傳統、以節儉與隱藏實力為美德、基層民眾沒有被隔離在主流社會之外。所以,台灣的人文景觀自然遠比不上歐洲。有不少低所得國家的人文景觀優於台灣,乃是因為這些國家大都有階級制度的傳統而且旅遊業占有重要地位。
換句話說,台灣的醜來自於「沒水準」的人沒有被主流社會隔離,導致沒水準的行為觸目皆是;例如,在台灣只有一點點資金的人可能就當起老闆,其店鋪或廠房自然就慘不忍睹!
由以上分析可知,台灣要發展歐洲貴族式的美學幾乎不可能。但台灣的缺點其實也是我們應該善加利用的優點,因為我們無階級的制度符合經濟學強調的效率與公平原則。而且以藝術而言,沒水準的普羅大眾恰好可以為主流文化注入不按牌理出牌的新元素與活力。這種樂觀是有歷史根據的:例如,中國傳統小說與戲劇是士大夫與大眾共同創造與享受的藝術;貴為慈禧太后其所看的戲劇也是用一條鞭子代表一匹馬,與平民所看的戲劇並無差別。普羅大眾對中國的主流藝術是有重要貢獻的。
台灣發展普羅美學其實有獨特的優勢,因為普羅大眾自自然然就在我們生活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