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自己的美學觀點是一個民族的悲哀,台灣長期以來受到西方文化威權的約束,因為沒有自己土地經驗的美術觀點,讓美術長久以來都是紀念品上的圖案或是工藝品,而美術館裡的畫像永遠是西方的畫像。十多年來一頭栽入國民美術推廣的劉秀美,要用自己的畫筆喚醒這塊土地的美學自覺。
七月酷暑的周末,青島東路NGO會館外的樟樹熱得垂下枝葉呵氣,但是會館內大廳間不斷傳出笑聲,電風扇不停地把笑聲傳到馬路上惹得好奇行人佇足。一群婦人、小孩正圍在方桌前,拿著腊筆、馬克筆在各式的紙上塗抹,仔細再看,有人用的還是影印的回收紙或是孩子的作業本……。一個右手掌殘缺的婦女,用她的左手支著畫冊靦腆的解釋:「老師,這是我載著女兒去上學,她反過來坐是因為在路上她會和我說故事……還有這是我設計的手套,上面有卡通圖案是讓她可以在路上玩……」。
指導老師劉秀美對阿雲(化名)的細膩讚不絕口,她私底下表示,阿雲是一個有天分的畫家,雖然才加入沒多久,但她用撲拙的筆觸畫出和女兒之間相依親密與細膩的關懷,現實對母女的苛刻在鮮艷的畫筆下轉換成感人的故事,更展現母性驚人的耐力與想像力。
長期推動國民美術運動的劉秀美,在全台各地主持這種為受虐婦女和低收入、單親家庭或是弱勢團體、原住民設立的畫會,一轉眼已經十四年了。
畫自己的圖 推動國民美術運動
提起第一個畫會,劉秀美爽朗的眼神間有一絲留戀。一九九○年,台北縣長尤清推翻了四十年的國民黨執政,打算有一番文化建設,當時的文化中心主任劉峰松找了一群畫家推展美術運動,劉秀美與母親陳月里女士都在受邀之列;母女兩人選擇以台北縣偏遠鄉鎮的漁村、廟口做為據點,在那裡教老人、小孩和婦女畫畫。
為什麼要選擇這些地方開始她的「國民美術」運動,劉秀美說:「沒有自己的美學觀點是一個民族的悲哀,整個亞洲地區,長期以來都受到西方文化威權的約束,因為沒有自己土地經驗的美術觀點,讓美術長久以來都是紀念品上的圖案或是工藝品,而美術館裡的畫像永遠是西方的畫像。這種缺乏藝術自覺的淪落,在台灣尤其嚴重,所以這種國民美術運動其實是一種藝術的自覺,我把它定位成亞洲的藝術自覺,因為包括日本的美術也是長期受到西方宰制的。」
劉秀美認為,台灣孩子日常看到的是廟口的獅子、媽祖的臉孔,生命裡的美學經驗其實是多樣而豐富的,我們可以用心靈觀察自己土地上美好的事物,可以畫自己的圖畫,而不必用西方的美學標準來衡量,不需要透過立體、明暗、透視,一樣能畫出感人的美好畫作。
而激發自己十多年來一頭栽入國民美術推廣則有一段特別的機緣。一九七九年,為了討生活,劉秀美旅居南美各地,看到南美國家獨特的民族藝術震撼的力量,但也看到古老國度的文明價值快速的消失,走在第三世界土地上,劉秀美想到的是台灣的古老文化也正以同樣速度在消失時,那種焦慮感讓她想要立刻回國,她想回來重新尋找屬於自己國家的文化風格。
凝視歷史傷痕 畫出時代氛圍
在訪談中劉秀美常提到「討生活」這個字眼,原來,只有中學學歷的她,形容自己在台灣是一個「沒有身分的人」。雖然現在的她可以在報紙寫專欄、可以在大學教畫,但生命經驗卻走得比別人辛苦和迂迴;從小她就用過各種方法討生活——當過童工、白雪泡泡糖的包裝工人、在高爾夫球場當桿弟、跑單幫。
雖然很早就開始畫畫,但是為了維護繪畫的自由度,她堅持不以畫討生活,因為不以賣畫為生,所以在戒嚴的年代,她可以無拘無束的畫各種當時社會禁忌的人物與題材。
在成長的過程中,劉秀美形容自己是陪著成人的哀傷長大的。在二次大戰後,台灣的成年人帶著沈重的傷痕生活,自幼她就被迫成為時代悲劇的目擊者,雖然當時的社會充滿著沈默與說謊的氛圍,但在劉秀美生活周遭的人群間、在父親敘述的時代故事裡,她被迫在凝視成人世界的傷口裡成長。
所以在劉秀美的畫中世界有很重的時代氛圍,看她畫自己的原生家庭,畫流浪歌手金門王,畫自己的母親,觀者都會很快感染那種來自土地的覺知;依照劉秀美的美學標準,這才是有土地經驗的美術。而這種美術經驗,在她的國民美術畫會中的畫家作品中也看得到,這些進不了藝術殿堂大門的素人藝術家,筆觸間有台灣最真實的線條,不做作矯飾,有最真誠的生命感受。
薪火相傳 台灣美術不死
讓劉秀美風塵僕僕在全台灣奔走推廣國民美術另一個最大的力量在於她的母親,陳月里在老年喪偶之後,毅然搬進學生宿舍,與年輕學生同住,並且開始畫畫。劉秀美驚嘆:「看到母親獨居後,在繪畫上爆發的創造力與生命力,從沒想過母親可以畫,更沒想到她這樣投入所創造出來的美術具有的原創性與生命的質感。所以想把這種經驗傳遞給其他老人,因為老年是一條漫長且辛苦的道路,希望能告訴別人,創作是陪伴晚年最好的伴侶。」
在台北縣推廣美術時,劉秀美與當年六十九歲的母親,為了避開塞車時間,每天早上四點鐘起床,揹著沈重的畫具前往與畫友見面。在這些過程裡,劉秀美也發現另一個世界,就是在女性畫友身上,看到婦女的成長與土地的結合,她形容這是另種隱形的婦女解放,她看見一種過去被忽視的沈默婦女的聲音,有從未被發掘的有主見、活潑的內在,所以她也鼓勵畫友用圖像寫下女人觀點的家譜。
十四年來全心投入國民美術推廣,劉秀美依然在台灣富裕的社會下討生活,雖然一九九六年起她幸運獲得基金會的贊助,每月支薪二萬九千元在全省各地推廣美術,雖然得自付所有支出,對這份她有生以來最固定的薪水,劉秀美還是很滿足地感激老闆給她的自由度。
劉秀美接下來要完成的國民美術史,也許正是台灣一部藝壇現形記,她會把近半輩子在藝術界看到的虛偽與矯情做全紀錄,也讓台灣美術的沈淪一一現形。但是最近她積極策畫要把一些已經有紮實作品的畫家推薦給台灣社會,讓國民美術家也有一個與世人見面的機會,讓民眾知道台灣的美術並沒有死亡。
劉秀美
出生:民國29年
學歷:自我教育
現職:「大稻埕迪化街畫會」、義光教會「婦女美術畫會」、終止童妓協會「色情畫會」等畫會美術教學。
經歷:自 1990 年開始職業畫家生涯,曾舉辦「私房菜展」、「淡水味覺」等油畫個展。
《聯合晚報》「浮世繪」專欄寫作,《國語日報》「家庭美術館」專欄寫作。
作品:《淡水味覺─國民美術悲喜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