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獎對猶太人悲劇電影的偏愛,可說非常明目張膽,今年《戰地琴人》能夠拿下最佳導演與最佳男主角等獎項,也多少有點這種意味;不過,這部片倒也有不少有趣觀點,男主角安德烈布洛迪演技也在水準之上,至少比起當年史匹柏執導的《辛德勒的名單》亂灑狗血而得獎來得令人信服。
《戰地琴人》以猶太裔波蘭鋼琴大師華迪洛史匹曼( Wladyslaw Szpilman )為主角,描寫他在二次大戰期間一再幸運逃過納粹迫害的艱困歷程。說實在話,若不是熟悉古典音樂的樂迷,不太可能聽過這位大師的名號,而且,若將這部片看成《鋼琴師》或《海上鋼琴師》之類描寫演奏家神乎其技的傳記片,可能也會有點失望,《戰地琴人》演奏雖然動人,卻是對比他長期逃難無法彈奏音樂的空虛,遠比不上前二者詮釋音樂的神采飛揚。
這部片子的重點還是落在猶太人慘遭德國納粹種族迫害的議題上,不過,在台灣,近年來這種題材也演過不少,像是《美麗人生》、《辛德勒的名單》等,錄影帶則可看到《安妮的日記》,如果去看《戰地琴人》只是為了再度加強這種印象,那種感覺就好像現在去看描寫南京大屠殺的抗日電影一樣。
還好,《戰地琴人》導演羅曼波蘭斯基倒是提供了幾個新的觀看角度。故事從敘述波蘭被德國占領,鋼琴師一家人與其他猶太裔同胞的安穩生活空間,遭到統治當局一步步「壓縮」,先是縮減日常物資、沒有證件不准工作、逼他們搬遷至集中區監控、隨時隨地任意「處理」看不順眼的人,最後再以火車運送到誰也不知道的遙遠地方;所有人面對這種暴力,不是為了偷生而苟且不知反抗地乖乖被殺,就是遭到同族「猶太奸」背叛,這種「用冷水加熱煮青蛙」的統治方式可說道盡人性之悲。
但是《戰地琴人》獨特之處,就在於主角身為鋼琴師,卻得天獨厚成為另一種特權分子,許多聽過他音樂的人都幫他逃出毒手,使他成為經歷這場悲慘浩劫的「旁觀者」,他看見眾多猶太男女老幼慘死身邊或下落不明,甚至躲在納粹總部對面樓上目睹游擊隊與軍隊互相屠殺,甚至在納粹軍官掩護下躲在臨時指揮所的閣樓,不過,幾年後這位德國軍官卻得不到鋼琴師援救而死在蘇聯俘虜營——這就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