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月二十三日的例假日,將接受民進黨徵召參選台北市長的李應元,提出了一個願景:讓人車走在基隆河堤上,讓台北市成為一個很有情調的親水都市。
對看過「城市的遠見」的人來說,吳清友的贈片動作是一個希望。因為,撇開「我愛台灣」這句抽象的流行口號,大部分老百姓所期待的,無論是現任市長馬英九也好、下任市長角逐者李應元也罷,都能夠提出一個改善城市面貌的具體做法。如果實在不知道該怎麼做,至少,可以去買一套「城市的遠見」影帶來看看。
十三個城市市民的建言
其實,「城市的遠見」早已拍竣多時,也重播過幾回,它甚至還有一個前身||「城市的身世」(一九九一,廣電基金監製〉 ,這一系列探討城市改造節目的製作小組,帶著台灣城市發展所面臨的難題,到世界各國尋求解答。
尋求答案的過程中,製作小組目睹了不同城市的歷史傳統、執政者的政治良心、成熟的執行技術、規畫專業人員的文化素養和實際設計能力。而在一個城市美麗的景觀與周密的功能性規畫背後,更重要的是對人、對城市市民的終極關懷。都市的規畫與設計終究是要引導出一種符合人性需求的生活方式,並反射出都市居民的生存價值和尊嚴。
於是,經過十年的採訪與拍製,呈現了十三個城市的變貌。在七○年代初,一千歲巴塞隆納開始了都市空間實驗,隨處可見的路邊座椅、遮蔭棚、街燈都出自世界知名的建築師或藝術家之手,實驗之後,不但改善了市民的生活品質,也使巴塞隆納獲得了「國際都市設計獎」第一名。
位在德國北部的魯爾工業區,三十多年前,因為全球產業發生結構大調整,眾多礦區與煉鋼廠陸續關閉。無法抵擋衰敗之勢的魯爾工業區,其間雖有建築家柯比意的追求宗教般秩序與和諧的建築作品稀釋,但這一整片失去生命力而且被重度汙染的工業帶,卻不比台灣好看到哪裡去。
一九八九年,魯爾區展開更新計畫,在十年間完成了一百二十個更新案。其中最驚人的是,就是河域長達三百四十公里的恩瑟爾河,原本是所有工廠排放汙水的大臭水溝,經過整治後,恢復了自然生命力。
去年,透過公共電視台的播映,這十三個城市重生的面貌撼動了許多台灣人的心。至於,製作小組為台灣城市找到答案了嗎?這似乎不是觀眾所關切的重點。
「不只是片中的風景感動了大家,還涵括了知識。」於是乎,導演劉嵩收到了各種強烈的回應:我在看完影片的隔天就買了機票飛往巴塞隆納、能再重播嗎、我要當成教學的教材、大家來連署拍續集……。當然,網站上的討論區快被熱情網友擠爆的公視也嗅到了商機。
台灣人對城市挫折的總合
現任政務委員林盛豐不但參與了這兩部影片的拍製,並且擔任節目主持人,他對於「城市的遠見」的大受歡迎與肯定,做了這樣的因素分析:「這是台灣人對城市挫折的總合。」
當台灣人開始有錢到世界各國走走、開眼界後,最常發出的疑問是:「為什麼別人的城市那麼美,台灣的城市那麼醜?」普通老百姓的宣洩方式就是罵罵政府,而林盛豐則是觀察到,造就台灣奇蹟的外匯存底,正是破壞台灣城市的兇手。「為了賺外匯,民眾把花園變工廠、政府把公園變工廠。於是整個台灣變成了一個醜陋且汙穢的大工廠。」
而為了解決台灣城市的醜陋問題,林盛豐以他的「私心」選出了宜蘭、高雄和九二一重建區三個台灣城市,再以他的專業挑選出九個具有明顯特質的城市:這些特質來自於他們對自己城市的歷史、人文、自然環境﹑產業發展等議題提出了「遠見」,或是一種「強烈的主張」。因為這些主張,這些城市有了明朗的方向感,有了方向感,也就出現了前進的步驟、執行的方案以及克服困難的決心。同時,也逐漸凝聚了市民的共識與默契。
台灣人的共識和默契會是什麼?或者,我們可以從先擁有這一套「城市的遠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