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介紹了老少皆宜的童書,最近偶然讀了一本少年文學作品《綁架之旅》,也是成年人讀了一樣有收穫的書。這本書寫的是一個與媽媽一起生活的小女孩,有一天被不常見面的父親「綁架」(其實是小女孩志願被帶走),上山下海、一起流浪、相處了十數日的過程。在這些日子裡,小女孩和父親一起體驗了沒有家、沒有固定住所的生活,在這些共同的現在當中,回憶了一些曾經共享的家的過去。
小女孩從旅程一開始,正是透過長年從母親處得到的對父親的看法,來審視面前的、活生生的爸爸。漸漸地,小女孩從父親和朋友、陌生人相處的過程中,看到物質貧窮、但精神豐富的父親。到後來,她逐漸走出了母親的影響,用自己的眼光、獨立的感受來重新理解爸爸。
《 綁架之旅 》中的小女孩,在整段旅程中看到了自己與家庭的關係,也更還原了她對這個生長的家的喜怒哀樂。其中一段最精采的描述:「 四周真的很暗……我開始用腳划水,游累了就像一根木棒漂在水面上,我覺得自己就像個和父母失去聯繫的小孩。我不認識剛才和我通過電話的人,也不知道現在浮在我旁邊的是誰,彷彿這個世界上,我從不曾有過可以對他們叫爸爸媽媽的人。我可不是因為傷心或寂寞才這樣想,相反的,我覺得心情很舒暢。」
當一個人開始可以走出自己和家庭那似乎永遠也脫離不了的關係,這也是一個用全新的角度去看自己與世界的關係的時刻,那把「 我」帶到世界的爸爸媽媽的結合、那個「 我」成長的家,可能是一個錯誤,但「 我」卻將不惜一切地繼續走下去。
有著遙遠的、微小的、看起來和路人沒兩樣的父母,是大多數人的經驗,這樣的經驗,在《 綁架之旅 》中也得到了抒發。
小女孩的父親顯然是無業或待業狀態,一個輕易就會被取消擔任各種角色資格的人,但是,這樣的人也可能極為風趣、擁有不同的價值觀,換言之,他們在內在的價值上,仍然閃閃發光。小女孩的父親越遠離城市,他就越自然、越自在,越用一種直觀的、呈現本性的方式活著。
換言之,這段綁架之旅是一種遠離「 經濟取向」世界的過程。
《 綁架之旅 》也反省了被物質與成功綁架了的親子關係,親子關係越來越能夠用物質的豐富來表現,父母對子女的愛不再只是展現在無微不至的照顧中,也展現在各種各樣的商品與勞務的購買上面。這使得許多小孩無時無刻,處在一種物質「 相對匱乏」的情境中,使得許多父母自慚形穢,因為越多的物質,只是越顯示了他們的「 無能為力」。
在今天這個以經濟成就定義一個人、淘汰一個人的世界,每一個父母想要在他們的子女面前,維持「 成功」的地位,是如何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