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片商為了清倉自家庫存片,而以「影展」之名包裝的風氣,一方面讓觀眾誤以為看不懂的爛片就叫藝術片,也幾乎拉低了「影展」的意義與水平。在濫竽充數中,國內老招牌的「聯影」公司,倒是別樹一格,做出不錯的成績。
「聯影」公司的小型影展,以每次上兩部片,每檔至少兩星期的方式來經營。哪部片特別受歡迎,則可能另闢戲院上映,或穿插在當中、或在全部影片映畢後加映。譬如去年由法國老牌導演克勞德李路許執導的《偶然與巧合》就跌破眼鏡地連賣數月,造成藝術電影圈不小的波瀾。
說來好笑,李路許大概每二十年紅一次,最早是一九六六年他以低成本攝製的《男歡女愛》席捲國際,不僅在坎城、奧斯卡兩個品味極端的影展雙雙獲獎,更引領了全世界愛情片的風潮。八○年代,他嘗試結合大堆頭、史詩長度、軟性訴求於一爐的《戰火浮生錄》也曾在台喧騰一時。沒想到二○○○年他又憑《偶然與巧合》回鍋成為當紅炸子雞。
嚴格說來,李路許最擅長的就是刻畫愛情,但是他對外在關係的複雜臨摹,遠勝於對角色內在的深刻探索,這也是為什麼他在國際上一直擁有一定聲譽,卻很少被奉為大師的原因。不過他凌厲的攝影,搭配甜美的音樂,以及幽雅氣質,還是很吃得開的。既然《偶然與巧合》大賣,李路許自然也成了今年「聯影影展」的首號強打,甚至連他一九九六年的舊作《男人女人戀愛手冊》都被拿來打頭陣。
年代舊並不代表內涵思想也舊,就如去年「聯影影展」引進奇士勞斯基七○年代的作品《傷痕》,雖是大師青澀時期的不成熟之作,但心意令所有「奇士迷」感動不已。《男人女人戀愛手冊》也不違「聯影」對李路許的厚愛,人物關係層層疊疊,不難消化,卻也讓你不能狼吞虎嚥,各種愛情的可能性,循序漸進地攤演在你面前,一派幽雅自若,風度翩翩。
但如果你真是「李路許迷」的話,還有額外驚喜:一是《偶然與巧合》的男女主角在本片有截然不同的演出;二是當年以《男歡女愛》紅透半邊天的安諾愛美,竟出現在本片飾演一位風韻猶存的「黑寡婦」。儘管我向來不是李路許的熱中支持者,但不否認安安靜靜看他的愛情電影,還是個不錯的享受。
如果你需要的是多一點的奇想和創意的話,集合八國資金、俄語發音的《誰來為我摘月亮》可能更適合。本片描述一個鄉下女孩在看戲未果的回家途中,意外與人發生關係,並且懷孕,她和家人急著在孩子出生前找到爸爸,因而引發許多趣事的經過,然而這個故事的背後,其實含有相當強烈的批判。
這兩部電影雖然都稱不上經典(哪來那麼多經典?)卻十分有「個性」,至少與電影街的制式化商品,區隔清楚,也為影展本身,建立了較自信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