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臥虎藏龍》真的是李安所自述:「解除自個兒中年危機的電影」,那《成名在望》( Almost Famous )則應該是導演卡麥龍.克羅( Cameron Crown)回望青春時期、充滿自我省思的半自傳式電影。
同名電影音樂帶收錄了十七首六○年代末期以及七○年代初期的曲子,演唱者幾乎全是當時的超級巨星。從英美搖滾樂史的角度來看,進入七○年代,搖滾樂慢慢轉入商業體系,雖然許多支派逐漸衍生諸如龐克、電子搖滾等,但經過六○年代的衝擊,不但年輕世代更加死忠,其他人也見怪不怪。
搖滾樂備受肯定,但納入體系內,也注定逐漸走向式微的宿運。搖滾樂不死只是種精神,就我個人主觀的看法,七○年末迪斯可的盛行,便等於宣告搖滾樂的結束!你可以不同意我的觀點,但七○中期以前的那種搖滾樂的確是像恐龍般的滅絕了!但,哈利路亞!還好有錄音保存下來,《成名在望》便是那調調的音樂。
《成名在望》當中的曲子,每首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也有屬於我自己的解讀方式: 第一首放置 Simon & Grafunkel 的〈 America 〉揭開序幕是理所當然的囉!七○年的《惡水上的大橋》專輯將民謠搖滾推向一個巔峰。就我個人而言,每每聽 Simon & Grafunkel 的專輯, 都有種平和感, 覺得 Simon &Grafunkel 轉換了六○年代搖滾樂體質中的粗暴,取而代之以理性的質疑。
第二首〈 Sparks 〉是 Who 的經典搖滾歌劇專輯《 Tommy 》中第五首曲子。我個人認為, 一九六九年發行的《 Tommy 》廣泛的勾勒當時搖滾歌者命運的輪廓:從不愉快的童年、積極反抗的青少年、到努力成名的青年然後走向瘋狂…,搖滾樂界到處是 Tommy。
《成名在望》另外還有海灘男孩、齊柏林飛船、YES 的歌曲。這三大團雖無從比較,但在七○年初期卻各有各的象徵意義:海灘男孩已經從衝浪的純情夢中醒來;齊柏林飛船高高飛向天空,他們是七○搖滾的大頭目;至於 YES,正反覆實驗自己的音樂,他們說自己是古典、民謠、搖滾……。
我很高興《成名在望》的電影音樂帶是以此方式集結而成,而不是以配樂的方式收錄,不管這些歌曲與電影劇情的連結度如何,都值得聽眾花點時間去欣賞聆聽,聽到時代巨輪的轟轟作響,是會有些震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