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大公司壟斷市場的結果,吃鱉的不僅是台港電影,包括進口外片的獨立片商,也都被迫學會另類經營的生存方式。
去年,《天雷勾動地火》、《放輕鬆隨性做》在台北吸引了不少觀眾,連帶中南部戲院也主動表示上片意願。在價值逐漸多元的台灣以及整個國際影壇氛圍的變化下,同志電影不再像九○年代前鳳毛麟角,觀賞的族群也不見得僅限於同志族群,大學生、年輕女性, 甚至喜歡接觸不同類型的影迷,也相形豐厚了這類電影的經營可能。
所以從去年下半年,同一家獨立片商從法國的《當男人看上男人》、結合義大利與土耳其的《男慾天堂》,到即將要上映的《誘惑十七歲》,儼然連成一條國際同志電影陣線。
《誘惑十七歲》是描述一個高中生從懵懂到出櫃的經歷,影片描述了他在暑假打工喜歡上一名大學生,又發現自己其實只是他的「玩伴」而深受打擊,而愈來愈明顯的裝扮特質也讓他在同儕當中受到排擠,雖然有個女孩對他一直有好感,但徘徊在同志酒吧與強裝異性戀的掙扎中,讓這段成長經驗充滿了痛苦。
嚴格說起來,《誘惑十七歲》的導演還嫌青澀,節奏、場面調度的穩定性都不夠,以至於影片的動人力量也大打折扣。但有幾點卻別開生面,其中一個是影片的時空設定在八○年代,影片除了充斥那時代的流行歌曲和文化圖像(喬治男孩、安娜隆妮克絲、舞韻合唱團……),本片也把相較於今天更困難的自我性向摸索呈現了出來。
另外,相較於目前我們看到絕大多數描寫青少年同志的電影,大多是與同學兩小無猜的新鮮清純,《誘惑十七歲》在描寫男主角只能向成人世界探詢求愛,跌跌撞撞才知曉情愛滋味的世故、傷痛,也是一個更入世的面向。
同志電影在近期被引入不少,衛道人士倒不必大驚小怪,視為洪水猛獸,畢竟認同並尊重自己的性向不是罪惡;不過從商業生態來講,多就氾濫,氾濫就不特別,同志電影能否保持過去對特定觀眾的新鮮感與誘惑,也是片商必須思索與另闢蹊徑的新課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