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一等於多少?」看似簡單的數學題,內在卻蘊含著玄妙的哲理,答案隨著加號定義及操作邏輯而有所不同。對嘉義大學校長楊國賜而言,這道數學題,不僅是治校哲學的申論題,也是處世哲學的應用題。
打開心結順利整併
楊國賜之所以雀屏中選,主要是因為他兼具學術眼光及教育行政的能力,「鎮得住」兩校間劍拔弩張的關係。擁有國家教育博士學位的楊國賜,在教育部服務的十二年間,歷任社教司司長、高教司司長、常次、政次等要職,對高等教育的發展自有一套獨特的見解,而圓融的性格更讓他得以在處理複雜的人事問題時遊刃有餘。
教育部雖捨不得放人,但為了追求「創造大學新品牌」的理想,楊國賜毅然在前年底辭官南下,擔起整合協調的重任。而他也不負重望,在短短三個月間,就鬆解了兩校間糾葛已久的心結,順利地催生了國立嘉義大學,同時也為國內高教界創下成功整併的首例。
由嘉義農專改制而成的嘉義技術學院擁有八十多年的悠遠歷史,嘉義師範學院也近半百之齡,兩校各有各的傳統,對嘉義大學的發展來說,是資源還是包袱,端看主事者如何拆招解式。對此,楊國賜主張以「整合、多元、前瞻、大格局」等四大原則作為校務發展的主軸,整併初期先保留並發揮兩校原有的辦學特色,再考量區域性需求,結合地方資源,以「光耀嘉義,揚名全國,躋身國際」為發展目標,為嘉義大學打造新形象、新願景。
打造學習型的大學
嘉義大學目前共有農學、教育、人文藝術、生命科學、理工、管理等六大學院,其中以設有分子生物、生物機電、生物藥學等系所的生命科學院最具特色與發展潛力。
為了在最短的時間內提升嘉義大學的學術研究實力,楊國賜特別向台北醫學大學借將,請來該校藥學所所長楊玲玲擔任生命科學院的院長,同時強調「學習型大學」的理念,鼓勵每個系所每個月至少舉辦一次學術研討會,發展教授間的「協同教學」來整合教育資源,提供更完善的學人宿舍來吸引優秀教師,並建立英文及資訊應用能力的檢定制度,所有的學生都得通過這兩項檢定才能畢業。
嘉義大學共有四個校區,每個校區間大概都有三十分鐘左右的車程距離。為了跨越空間距離的障礙,楊國賜除積極籌建「科技化的校園」,發展校內的遠距教學以免除學生跨區修課的舟車之苦外,在校務運作方面,也奉行「地方分權制」的原則,將財務及行政大權下放給六個學院的院長,僅留三成左右的經費,當做支持重點發展項目的「統籌款」,以每個學院的研究特色和績效為獎助依據,藉此促進各學院間的良性競爭。
「我是學校裡面最沒有權力,也最不需要權力的首長!」楊國賜認為,校長最重要的工作是要做好「目標管理」,並不需要披上威權的外衣,而他與師生的相處,也充分表現出平易近人的作風。他不僅輪流到各校區舉行校務會議,親自和各系所的教授、職員、學生及工友們座談,到社團活動的現場為學生打氣,還大開校長室的門戶,隨時歡迎師生進來喝咖啡、討論校務,這種誠懇、謙虛的態度感動了不少人,無形中也讓不同校區的師生撤掉過去的溝通藩籬,彼此的關係融洽了不少。
人情味濃厚最可愛
「整併兩個學校最困難的部分,就是人的整合,而要化解人的問題,只能用包容的態度,強勢作風只會帶來反效果。」楊國賜指出,要讓大家心服口服,首先要做到「絕不偏心」,讓四個校區都有公平的資源及均等的發展機會,其次則必須要有圓融的處世方法和寬宏大度的胸襟,「就算校內出了亂子,還是能面帶笑容,不帶情緒地來面對問題。」
「不可否認地,從去年二月創校到現在,嘉義大學內部難免還是會因為過去校際間的成見而發生人事糾紛,不過,經過將近一年的努力,大家已經慢慢打成一片,行政及研究團隊也逐漸成形了!」楊國賜說,曾經有老師跟他表示:「校長偶爾也應該發發脾氣才對,免得大家鬧得太過分」。不過,對待這些校園內的人事紛爭,他還是寧願「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主動介入處理,先給老師多一點時間和機會,在協調的過程中增進彼此的了解,讓心裡頭的「疙瘩」自動消失。
人的關係固然是發展嘉義大學必須要克服的一大課題,但也是這個學校最可愛之處。至今仍以農業為主要經濟血脈的嘉南平原,民風不失傳統社會的純樸,人情味更是一等一的濃厚,本身擁有牧場、實驗農場的嘉義大學亦是如此。
每當有了新的農產加工品,不論是紅豆湯、花生米、乳酪、大蒜苗,還是用決明子加枸杞熬製而成的「台灣咖啡」,學生們總不忘先送一份請校長品嘗,輕鬆優美的生活環境加上美食攻勢,讓楊國賜在一年內胖了好幾公斤,幸好他有每日慢跑的習慣,體重才不至於無限制地攀升,而工友們邀請他到地方上「吃拜拜」的熱情,更讓他備感窩心。
嘉義大學創校典禮時,鄰近的中正大學校長鄭國順前來致賀,當時,楊國賜跟鄭國順說:「我們的要求不高,但至少要在五內年追上中正大學。」沒想到,嘉義大學的發展腳步比楊國賜預期得還要快,去年聯考,不少科系的錄取分數都比「中字輩」的國立大學來得高。對於這樣的成績,他相當有信心地說:「一加一等於無限大!只要有心,嘉義大學一定能成為大學整併的成功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