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是茶葉王國,這是常識,但茶葉王國也產咖啡,你可知道?不僅如此,民國五○年代,台灣咖啡送去美國參加評鑑比賽,還曾拿回銀牌獎呢!
口感介於藍山和曼特寧
「台灣咖啡」什麼味?多年來探尋台灣咖啡蹤跡的西雅圖連鎖咖啡店總經理劉增祥說,台灣咖啡屬阿拉比卡種,喝起來有介於藍山和曼特寧之間的口感,但沒有國人所不能接受的酸,香氣不足則是它比較大的缺憾。
從去年九二一地震之後即關閉的惠蓀林場,經過一年的調養生息,九月一日起重新開放,決定從全省獨一無二的咖啡特產做為起點,而隸屬中興大學農學院的惠蓀林場國民旅社則交由民間的朝麗旅館管理公司經營,在中部災區普遍聞山色變的觀光景氣裡,朝麗公司決定打出咖啡及原木為吸引力,推出的主題活動包括咖啡樹生態、咖啡豆烘焙解說,及認識森林、原木美勞的活動。
台灣從什麼時候開始有「台灣咖啡」?據說,清光緒十年(西元一八八四年)時,當時常往來台灣及東南亞的英國茶商,發現台灣氣候與中南美洲非常相似,因此引入一百株阿拉伯咖啡樹幼苗。至於惠蓀林場的咖啡史則自民國二十五年開始,日本人試種在當時的「能高林場」,高峰期曾達一千多公頃,中興大學森林管理處組長李明益說,民國五十幾年台灣咖啡送去美國參加評鑑時,還得過銀牌獎,可見品質還不錯。但日本人走後,台灣人沒有喝咖啡的習慣,咖啡田也就日漸荒蕪。
十一月是惠蓀最充滿詩意的季節
時移勢轉,現在喝咖啡成了台灣時髦的休閒,但是,賣咖啡好賺,種咖啡卻不見得。咖啡產業的先決條件,除了土壤、氣候、雨量、陽光這些因素靠老天爺賞賜,最重要的便是低廉的人力,因為咖啡採收極費人工,放眼當今世界重要的咖啡輸出國如哥倫比亞、巴西,甚至產量急起直追的越南,都有這樣的條件。惠蓀林場的咖啡園採收僅供自用,說起來算是「私房」特產,僅供山上的咖啡廳專賣。而林場裡的人喝慣了「台灣咖啡」,舶來咖啡就難以入口了。
惠蓀林場原名「能高林場」,介於北港溪和合歡山西南支脈山嶺間,總面積達七千多公頃,有十九個林班,是台灣中部極具代表性的森林。曾是中興大學最賺錢的林場,但現在惠蓀林場不伐木,生態保育示範、觀光休閒是發展的重心,林場面積雖只占台灣森林的千分之二,但植物種類卻占了全台的四分之一,具有很大的潛力發展成為戶外的「台灣森林博物館」。
入口區的「台灣原生樹種園」步道,有台灣肖楠、台灣柳杉、台灣紅檜、台灣肉桂、上等家具用材的烏心石、山胡椒、小實孔雀豆等,在解說員的詳細解說下,一株株貌不驚人的樹彷彿都有了生命與個性。而林場內最受「尊敬」的一株樹,就是位在日式木屋旁的台灣水杉,屬於冰河時期的史前植物,是民國四十五年興大教授胡兆華從日本帶回,在森林專家的眼裡是屬於「活化石」的國寶級樹種。而十一月以後,惠蓀的楓香步道轉紅,則是惠蓀最詩意的季節了。
交通指南:自行開車者,南下在中山高王田交流道下,北上則在中港交流道下,經竹山、草屯、國姓至惠蓀林場,客運:在南投客運埔里站有往惠蓀林場的班車 電話:(○四)九九四一○四一